在今天开始分享之前,想让大家思考三个问题:
为什么餐饮等行业全国连锁不再火爆,而独立餐厅却很有机会?
为什么无数人投资做茶叶、大米等品牌,但就是很少有人做起来?
为什么有时候“销量领先”“一亿人使用”等经典诉求会缺乏效果?
在谈做营销的时候,我们大家都能说上很多:口碑营销,内容营销,病毒营销......
在谈到对用户和消费者的了解的时候,都会说:痛点、痒点、好奇心、猎奇心理等等。
但是许多大小企业的经营者都有这样的疑问和烦恼,产品明明挺好,该做的广告和推广都做了,但是产品就是做不起来,到底如何看清局势和变化?什么影响了消费者的选择?消费者到底是怎么做选择的?
本次分享是在某平台学习到的知识,整合给大家,欢迎收藏,请勿随意复制传播哦!
消费者在决定购买和使用一件产品时,主要有三个力量影响他,分别是:听自己的,听品牌的,听别人的。
那么将这三个力量进行列举:
听自己的 = 消费者的“过去偏好”:主要有消费者过去的习惯,过去的观念,成见等;
听品牌的 = 品牌的“营销力量”:主要有品牌知名度、广告、代言的明星、原产地、价格标签等;
听别人的 = 消费者听从“第三方力量”:主要有口碑传播、好友推荐、网友评测、新闻、购物评价等。
当企业经营者知道了真正影响消费者的这几项力量之后,不要尝试去找可以通用的“万能钥匙”,根据“什么影响了顾客选择”来选择适合产品或服务的策略。
过去偏好
消费者在决策时,什么时候会用到“过去偏好”?什么时候,消费者更多听自己的?
1、决策重要性很低;
2、用户有明显的感官偏好;
3、别人的经验不可靠。
例如:大米、茶叶、内衣、床单、家居、果蔬等。
如何判断产品是激发了消费者“过去偏好”的,最简单的判断方法是,这个产品是否容易跨文化传播。举例说,很多人会看评价很差的电影,但很少人会买评价很差的电脑。
如果消费者在做决策时,选择用“过去偏好”这种力量,那么常用的一些手段就会失效。例如:口碑营销、大部分广告文案、品牌形象、销量遥遥领先、公关等。
对于这样的产品,有四个优化的方法:改变归类、渠道品牌、引流品牌、利用偏好。
营销力量
消费者在决策时,什么时候会用到“营销力量”?什么时候品牌营销更管用?
1、偏好不明确;
2、第三方参考价值低;
3、决策不重要;
4、质量以外购买动机。
举例:包包、服饰、创意礼品、快消品等。
有时消费者会参考品牌方的信息,例如:品牌形象塑造、感人广告、走心文案、品牌认同感、文化营销、市场定位技巧、原产地营销、代言人......
若消费者参考“营销力量”,运营人能从四个方面优化:匹配需求、形象包装、提示消费、释放信号。
但是互联网让品牌的力量越来越小了,例如我们吃饭不再只是去大酒店,我们会参考美团、大众点评上评价高的店铺。因此通过“营销力量”驱动消费者购买和使用的时候,品牌别忘了你在释放什么信号。
第三方力量
消费者在决策时,什么时候会用到“第三方力量”?什么时候听别人的更管用?
1、决策重要性很高;
2、不同人偏好差异低;
3、信息容易获得。
举例:旅行、保险等。
消费者会通过这些渠道“听别人的”:评测、网红推荐、电商评价、公关新闻、口碑、搜索、排名......如今“第三方的力量”正在逐渐强大,如我前面所说,品牌的力量变小了,消费者无论是网上购物,线下吃饭,都会参考网友评论或者评分。
若消费者参考“第三方力量”,运营人能从三个方面优化:创造兴趣、评测推荐、降低门槛。
上面这三种力量的优化方法偏理论,需要大家自己后期思考和消化,可以拿公司的产品来做一下分析。
今天分享的内容与之前讲过的“用户视角”很相似,我们都容易站在自己的视角,觉得产品很好符合用户需求,觉得产品比竞争者好一定有市场,但在营销中,最重要的是问自己,到底什么影响了消费者的选择?如果没有我们这个产品,消费者会选择什么?他过去的选择是什么?
那么回归最开始的三个问题,你心里已经有答案了吗?欢迎大家到后台给我留言,或者加我微信个人微信,与我探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