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做为一个正常,健康的成年人,需要家庭和爱人的陪伴。但是,有时候,抱怨会让我们陷入一种负面的生活,工作态度中,常常在他人身上找缺点,包括最亲密的人。不抱怨的人一定是最快乐的,永不抱怨的世界一定令人向往。如果每个人都能把抱怨变成善意的沟通,把抱怨变成积极的建议,把抱怨变成正面的行动,就会惊喜的发现一份近在咫尺的成功和一个没有抱怨的全新世界。
正确积极的语言可以坚定人们的信心,增强潜意识中的积极印记,帮助你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困苦:疑虑、恐惧等等消极的想法,这就超越。
注意你所想的,因为它们会变成嘴里的话;注意你所说的,因为它们会变成实际的行动;注意你的行为,因为它们会形成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们会形成你的人格;注意你的人格,因为它们会影响你的命运;我们想的是什么,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正向表达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视角转换的过程。把注意力从缺点、不足转换到优点、自己有的部分。我们坚定地看到自己的“有”的部分,就会更加坚定地拥有更多。
如果你爱你的孩子,请夸TA吧,如果你爱你团队,那么请夸TA吧,如果你爱你的爱人,那么请多夸TA,如果你关心社会弱势人群,那么请去欣赏和赞美他们吧。
一开始,我们会刻意强调只聆听不回应,就是营造一种彼此聆听的神圣感和仪式感,让人享受被倾听和倾听他人的过程。而正向表达,我们也会强调要有具体、个人化的表述,而不是泛泛地夸,要体现出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捕捉美的能力。
什么样的夸值得被警惕
区分“拍马屁”和“夸奖”。
中国人自古有“拍马屁”的文化,它和本文所鼓励的“夸奖”有两个本质的区别:是否真诚和是否平等”,为了达到目的的违心夸奖、不基于平等人格的夸奖(往往是冲着对方的财富和权力)很容易消耗自己。我们可以夸奖任何人,但不能丧失人格或者侵犯他人权力的。
区分“浮夸”和“真夸”。
这里的“浮夸”更多指虚头巴脑地夸,毫无理由地夸,不加分辨地夸,夸夸群毕竟有一定游戏的属性,参与者不会过分计较真假,但现实中这样的夸奖时间久了会让人索然无味,边际效用加速递减,甚至带来负作用。
基于事实有依据的夸,在批判性思维基础上的赞美,才具有强大的正能量,不能为了夸奖忽略是非对错,良知仍旧是一切善意行为的前提。
总体而言,“夸夸群”在不触及是非、良知、人权和法律底线的情况下,我认为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促进公共福祉的事物。
同时,它也启发我们,在任何人际互动中都不要吝惜我们及时、真诚有依据的赞美,那是幸福的养料。当我们去做公益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带着“正向视角”,带着积极心理学启发,运用“正向表达”,发掘人的优势和潜能,让服务对象感受到被爱、被理解、被尊重、被肯定。
让我们都学会正向表达自己的情感,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