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多磨
——《美丽的丹顶鹤》两次磨课体会
一、导入板块:观察之争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伊始的导入方法至关重要,它对学生能否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教学能否高效展开具有很大的影响。“磨”课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意见:
1、图画直接导入。首先出示一只丹顶鹤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这是一只什么动物?再说说这是一只( )的丹顶鹤。相机板书:丹顶鹤 美丽的
2、观察图画,有序表达。先出示丹顶鹤的图片,说说这是一只什么动物。再出示句式:丹顶鹤头戴_________,身穿_____________,腿______,脖子_________,嘴巴_________。引导学生看图观察,有序表达。总结观察方法:从头到脚,有序观察。再小结导入:这是一只( )的丹顶鹤。板书课题。
哪一种导入方法好呢?
方法一:简单本分。
方法二:重视学生的观察、说话、表达。
第一次试上时,采用了方法二,效果并不好。从课文的内容来看,观察不是本文的特点。课文着重表现丹顶鹤的“美”:外形颜色之美,形体姿态之美。由于低年级学生观察、表达的能力还比较弱,在入题时指导学生观察说话,即便提供了一定的句式,学生仍出现了表达不清、不畅的现象。与其说得磕磕绊绊,倒不如让学生直接进入课文的阅读,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
方法一虽简单本分,但简洁而明快,使学生快速进入阅读课文的状态,保证了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的时间。它符合“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要求。
二、初读检查,理念之争
方法一:初读课文后,教师出示字词请学生认读正音再将自己认为难读的句子打在大屏幕上请学生读,最后请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
方法二:学生自读课文时,师行间巡视,主动、积极地去发现学生难读的词或句。
将难读的词板在黑板上,生自读毕,指导读准难读的词语。接着指导读难读的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或自然段最难读?相机指导。再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练读自己认为难读的句子。最后鼓励学生读读自己最有把握的段落。
方法一易于教师课前预设,能够较好地体现教师对教材中字、词、句难点的把握,也便于课堂操作,比较保险。方法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课堂带来了不确定性。例如:你觉得哪个句子或自然段最难读?可能好学生会认为没有难读的句子,整篇课文都能读得正确、通顺。此时还要不要指导?还要不要练习?中下生怎么办?教师将如何引导?然而方法二更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它努力尝试“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如根据学生读书情况确定字词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自己确定重点练读的目标并且启发学生总结朗读的方法,体现了教师从“关注自己教”到“关注学生的学”的转变。当然,采用方法二,教师要进行充分的预设。如当有学生正确地读出自己认为难读的句子时,追问一句:这么难读的句子你已经能读正确了。你有什么好方法呢?如果学生不能正确地读自己认为难读的句子,就进行指导:(多字少字的提醒他看清每个字,“字字入目”;破词的让他把词连起来读一读,再读整个句子等)。从而让学生学到读好难句、长句的方法,再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练读自己碰到的难句子,扎扎实实地进行初读训练,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读通课文,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扫除障碍。
三、细读课文,变序之争
在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后,要引导学生进一部细读课文,感受丹顶鹤的“美”及无忧无虑的生活,并要指导学生熟读背诵有关段落。然而在细读课文的顺序上发生了争执:
方法一:第一课时,学习第1自然段及部分生字;第二课时学习2、3自然段并指导练笔写话:丹顶鹤无忧无虑地生活着,有的在_______,有的在________,有的在___________,还有的在___________……
方法二:适当变序。把1、4自然段放到第一课讲。第二课时学习2、3两个自然段完成小练笔。
方法一按部就班。但这样安排的话,第一课时内容较松,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相对比较紧。围绕“美丽”一词,课文的2、3自然段分别表现了丹顶鹤的颜色美,形态美,是重点。1、4 两个自然段稍带介绍了丹顶鹤从哪里飞来,飞到哪里去,及它们在黄海之滨无忧无虑的生活。采用变序教学,把1、4自然段放到第一课时一起学,既缓解了第二课时负担,使得读书、背诵、迁移运用各项训练能充分地展开,也使第一课时的教学显得更生动和充实。
四、朗读训练:亮点之识
《美丽的丹顶鹤》图文并茂,文字优美生动,适合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在如何指导学生“朗读”上,大家一致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去用力:
1、自读自悟。如第1自然段:你从这1段中的哪些词句读懂了什么?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自己读懂的表达出来呢?
2、多媒体助读。如第2自然段在学生自由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画出描写丹顶鹤颜色的词:洁白、黑、鲜红鲜红,再把这些词放到句子里读一读,最后利用多媒体出示一只丹顶鹤分别闪烁它的羽毛、脖子和翅膀边儿、头。让学生由文字到画面形象地感受丹顶全身色彩搭配的和谐、优美。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通过读再现丹顶鹤的颜色之美,水到渠成。
3、以教师的评价促读。
在学生朗读时,老师要注意倾听。充分发挥老师的评价引导作用。用评价语指引学生的朗读,如:“你的声音真响亮”,“你的声音真好听”,“你读得正确、流利”,“你的朗读告诉老师你感受到了丹顶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