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生活的印记,都不免是时代的投射,一人、一家、一国无不如是。《思维的乐趣》就是这样一篇带有时代印记的产物,它收录在《沉默的大多数》中。
王小波先生青年时代经历过文革,文革环境下只容许一种思想一个声音存在,这样封闭的结果就是“很少人觉得思维会有乐趣,却有很多的人感受过思维的恐慌”,“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
文革结束,王小波先生进入大学,一切于他很新奇,“科学对我来说是新奇的,而且它总是逻辑完备,无懈可击”,经过闭塞与感受到思维的快乐,他有了结论“假设善恶是可以判断的,那么明辨是非的前提就是发展智力,增广见识”认为“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
经过极大的丰富思维后,以他写作时不惑之年的心境,再回文革有了“只能使我惊,不能使我惧”的感悟。
历经25年的时间检验,王小波先生的思辨能力耀眼璀璨,文章至今读来仍然很有意义。
我的感受是:
1、感谢我们出生晚,生在言论自由,思维活跃支持创新的新时代。除了电视、电影、书籍、报刊、杂志另有微博、知乎、豆瓣各种网络工具支持我们普通小老百姓发表言论,交流信息。
我们可能不会感受缺乏思维的恐慌,但是有时会感受到思维的单一与片面,信息来的太过容易,不经思辨甄别,往往会直接以他人之声为己之声,难免人云亦云。
2、“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这种体验依然存在,不一定是因为思想的乐趣,也可能是思维的认证或投射,而起因是对自己的价值或者存在的意义的追思,这种价值的追寻追思的核心正是我思故我在。
3、关于善良的思辨“明辨是非的前提是发展智力,增广见识”。小波先生经历的过去,有些人要把自己的思想方法、生活方式强加给他,因为他在那些人眼里很低下。那些人对他善意的改造,令小波先生觉得不光是善良还有愚蠢。但现在我们生活的年代,因为文明的开放,思维的活跃,普罗大众都会说“我可以不同意你的理论,但我坚决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不正是大时代铸就给予每个人包容有度的结果吗?
身处文明社会的我们,书籍易得,追踪知识的脚步却未必积极,很多人会把只言片语的信息当成真正的知识来掌握。我们是否更应该沉下心广泛阅读,敏于探索,勇于实践?我们的时代里也有那些愿意为民请命,勇于发声的人,他们是明辨是非的大善良之人,集智慧、正义、勇气于一身。而拥有这些能力,我相信一定有知识文明改造的结果:是某一时刻读的诗,让他有了优雅的灵魂;是某一时刻读的历史,让他有了无限的智慧;是某一时刻废寝忘食学的科学知识,让他精密而深刻。
4、“只能使我惊,不能使我惧”。不惑之年的小波先生,经历过思维的痛苦与幸福,对待时世变幻,有了宠辱不惊的笃定之感。这是时间的给予,也是国家发展的时代进程造就。时代背景会变,但人心大抵如故,笃定,是经历了大落大起后的平稳,是波澜壮阔后的平静。反问自我,面对落,是否也能积蓄力量起;面对起,是否也能有高楼塌的忧;面对起落,后续是否也会有笃定?
文章虽久,触动仍在,感谢王小波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