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以为成年后自己工作就是独立,可是后来发现,经济独立并不等于人格独立。
人格独立说起来很抽象,其实是面向自己的过程。
之所以想到独立这个话题,是因为在断舍离和极简的过程中,处理完物质之后,后面就会考虑人际关系,家庭关系,在这些关系中,不得不面临许多自己与他人的冲突。
这时候就体现人格独立的重要性。
我们每天做的大大小小的决策中,很多都是受到他人的影响。
区别不过是,有的是明显的受他人制约,比如因为经济不独立,婚姻不能自己做主。还有的是潜在的影响,比如公司决策让你投票的时候,最终的选择不是根据你自己的理性思考得来,而是衡量了其他成员和公司领导的意图。
很多按部就班上学工作的人,一路虽然不是尖子生,但是接受了系统教育,对于个人的成长也是非常有利的。
不过这些人中,很多都谈不上是独立的人。
上学的时候,选文科还是理科,高中毕业选择什么学校和专业,都是在家长的建议甚至决定之下。
至于学生本人,很多都是因为受制于自己当时的知识和经历,凭借个人能力根本无法判断,面对自己的兴趣也不能坚定。
这样一来,很多关于学业的决定就非自己所想了。
毕业应聘的时候,因为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就会盲目跟风。
渴望安定的,就去学校、事业单位这些体制内。体制内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待遇好,稳定,铁饭碗。
父母那一辈,还是比较倾向于去体制,因为体面安稳待遇好。但是对我我们年轻人这一辈来说,我们可能更需要理想和个性。
年少无知的时候,都做过改变世界的梦。后来经过了现实的洗礼,认清了洗礼的能力:一个人只有从自己的小事入手,从自己的生活改变,才有机会让生命有色彩。
这时候就需要决定,我们要什么,不要什么。
这就跟整理是一样的。整理物品的时候,我们会很纠结,面对一件件花费了我们时间和精力的物品,我们依依不舍。
可是面对人生的时候,我们的选择更重要。物品扔了后悔了,还可以再买回来。可是生活却没有回头路可以走。
所以我才谈到独立。
人格独立首先应该经济独立。
任何一个有劳动能力的成年人,都应该在经济方面独立。
啃老族,我们没办法承认这类人是独立的。一个没有经济来源或者说经济来源不足以养活自己,这样的人处处受制于他人,又怎么谈得上独立。
现在很多年轻人面临巨大的压力,比如因为房贷车贷不得不跟父母伸手,心里愧疚,还是要向生活低头。
至于那些因为资金短缺,一时头脑发热去网贷、裸贷的,这种行为对自己生活甚至名誉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更是得不偿失。
一个人的生活应该与自己的收入相匹配。认清自己的平凡,不盲目攀比,不超前消费,不被消费主义洗脑,认清自己所需,同时还要努力工作挣钱,这样才有可能经济独立。
其次是树立正确的三观。
很多人找对象的时候都会提出三观合。
三观很抽象,却无时无刻不体现在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之中。
看过很多期的爱情保卫战(虽然很多人都说是写剧本念的,但是我觉得还是能学到相处之道的),里面的男女双方,要么性格迥异,一个剑拔弩张,一个唯唯诺诺;要么同类相聚,一个脾气火爆,另一个就有家暴倾向。
总结起来就是,半斤对八两,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这背后体现的就是三观。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被社会风气裹挟。原本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本来是为了培育一个正直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三观正的人。实际情况是,这些人一直在面临思想道德的冲击。
工作中,有人溜须拍马,有人推三阻四,有人扯皮无赖。而那些三观正的人,对自己工作认真负责,交代的事事无巨细一一完成,在自己岗位上兢兢业业。
生活中,有的人勾心斗角,有的人口蜜腹剑,有的人不择手段。而那些三观正的人,在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心怀正气天地宽。
曾经被教导要助人为乐,现实却往往有农夫与蛇的故事。
曾经被教导要心怀善良,却往往有恩将仇报的故事。
曾经被教导要勤奋努力,现实却有许多剑走偏锋的人。
曾经被教导要孝顺父母,现实却有很多孤苦伶仃的老人。
曾经被教导要宽容忍让,现实却有许多逞一时之快剑拔弩张的人。
曾经被教导要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现实确有很多忘恩负义之人。
……
现实永远没有非黑即白的事,三观正不是要你与这种人同流合污心怀不安,而是心中有杆秤,不因他人没有底线就降低自己的做人水准。
一个独立的人,应该坚守自己为人处世的道德,并且甘之如饴。
最后是决定自己做,后果自己担。
我自己从小是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轮流照顾。上学的时候全靠自己,成绩从不落后。
初中的时候父母回来照顾,中考的时候执意让我去重点中学(是为了我好,但我并不好)。
高考不理想,我去读了普通的大学,后来考研,然后工作。这些事情父母再也没有干预过我。
我觉得一方面是我从小就比较独立,不用太让人操心,另一方面就是,他们因为自己经历的限制,已经没有办法给我指导了。
虽然考学和工作的选择也并不是特别理想,但因为都是自己决定的,才要更努力。
后来在人生大事上,虽然另一半经历方面不是很好,父母也依然支持我们。从那时候我就下定决心,选择了就好好过,有事情自己解决,不会让父母操心。
看到的世界越大,越觉得自己渺小。
曾经也因为刚入大学的时候不会穿搭,朴实无华,感到一丝难堪。
曾经也因为同学身穿品牌羡慕,却因为自己有限的生活费打消了购物的念头。
现在想想,这些都是因为一些外在的东西而内心不安,无非是心底的虚荣心作祟罢了。
归根结底,是因为自己没有对那些物质有清醒的认识,不过觉得别人有自己也应该有,却没有问问自己,为什么想要,我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现在慢慢认清了物品和自己的关系,认识到独立的重要性。
一个人想要过让自己满意的生活,就不能当提线木偶,每一步都要自己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