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自古英雄出炼狱,从来富贵入凡尘。”
这句话,如果只是用来当做鸡汤激励自己,意义不大;只有理解了这话背后深刻的哲理以及逻辑,能运用到生活中,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对于很多老板来说,过去几年包括未来至少三年,又开启了地狱模式,只有经过炼狱一样的考验,才能通向下一关。
现在的商业环境,对于老板们来说太艰辛了。
大批大批的老板倒闭或者正在倒闭的路上;还有更多的老板正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生死未卜。
当然,无论怎么艰难,总会不断有创业者加入游戏当中。
这些新加入者,也不乏经历过破产、负债累累、试图东山再起的人。
对于正在经历磨难或者经历过磨难的人,我要恭喜你们,你们所经历过的磨难是你们宝贵的财富。你遭遇的损失越大,你接下来的获益会越多。
不过前提是,你真正弄明白了怎么去“用损”。
范蠡《致富奇书》的第二十章,叫“巧损”。
计然曰:“益自损生。”
往往越简单的话,越接近真理。
从主动的角度,可以理解为“增益来自于自我减损”;从被动的角度,可以理解为“好处源于遭受的损失”。
范蠡接下来的话,重点解释了被动损失对于人的好处。
范蠡按语:“不遭离乱则不知艰苦,不经挫辱则不知退省。知艰苦者,竞竞于事,无有不工。知退省者,审而后行,无有不善。故淹狱者厌讼,堕险者怯登。与夫骤进初仕,拔奇吐异,恃己长而逞胜无己,直待堇菲折挫,然后缄默慎行。”
如果没有遭遇过流离失所的境遇,就不会懂得生活的艰辛;如果没有经历过挫折与屈辱,那么在遇事时就不会懂得退一步进行反思。
知道了生活的艰辛,才会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懂得了退让和反思,对任何事情就会仔细推演后再去执行,遇到的问题就能妥善解决。
因此,曾有过牢狱之灾的人,厌烦同人打官司;曾有过高山失足经历的人,一说登山就会畏怯。
然而,却有些突然之间取得成功或初次进入仕途的人,他们行事追求出风头,凭借自己的长处在人前逞强好胜,直到受尽挫折后,才懂得要谨言慎行。
范蠡的这段话论述的非常清晰,为什么人要经历过逆境、磨难才能大有所成?因为逆境和磨难对人的塑造是从认知面、性格面、思维面、心态面、行动面多个维度进行全面塑造的。
但如果只是被动从损失中学习,这算不上“巧损”,所以大智慧是要能主动去运用“损”的妙处,这才能达到“巧”的程度。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周易 系辞传》说:“损而不已必益”。
这说的,都是如何“用损”。
个人修养上,主动舍弃一些不良习惯,舍弃一些自私自利的想法,舍弃一些不必要的物质欲望,就能获得心灵的宁静与自由,反而更容易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在商业中,很多老板都是死于“贪”、死于“得”。
大多数人在创业的时候,不知道自己要解决的是哪类人群的共性问题,需要满足的是哪类人群的特定需求。
总是想尽可能地去覆盖足够多的人群,结果发现传播效果极其差,赚不到钱不说,反而陷入到激烈地竞争之中,只能感叹“人在江湖,人不由己”。
我在初创业的时候也是这样,有老人告诉我“货卖堆山”。于是,我总是将货物陈列得琳琅满目、总是想用尽量多的品类来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后来我发现这么做效率极其低下,而且给自己造成沉重的库存负担。
当我开始砍掉大量的商品类目,只服务于一小部分精英人群的时候,我的利润变高、资金周转速度加快、库存量变低了。
只是当时我没意识到,这就是“巧损”的一种运用。
在现在的流媒体时代,其实创业和经营有更高效的方式,但其核心就是要知道怎么去“损”,我总结了几条:
1、明确核心目标,摒弃与核心目标无关的产品、服务和内容。
比如你的核心目标是打造专业的知识分享IP,那么就应果断舍弃那些娱乐性过强、与知识分享关联不大的内容形式,避免分散用户注意力或者吸引到不相关的人群。
2、平台的选择,不能贪多求全。
不是所有的社交媒体平台都适合自己的业务。损”去那些用户人群不合适自己风格的渠道,集中力量在几个精准有效的平台上(建议不超过3个)进行深度推广。
3、内容创作上,也要懂得“损”。
舍弃为获取粉丝量或者传播量的想法,将内容主线围绕在你的核心目标上,精心打磨优质的、有深度的内容。不要为了粉丝数量和传播量去拉低自己作品的质量,坏自己的口碑。
4、舍弃短期利益,着眼长线培养。
其实一切生意能够持续的根本,都在于你能优化资源配置,让资源高效运转。而短期利益对于资源优化的破坏性是非常大的,大家都着眼的利益会极大程度拉低资源运转的效率,让你的生意变得不可持续。
道理往往并不复杂,但落实到具体运用中需要不断实践才能把这些道理变成你的能力,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会有不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