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信朋友圈被一条“愤怒!某县:初中女生被群殴狂扇耳光!”的链接所刷爆,微信群里像下雨般发布着与该女生被欺凌的视频。一时间,人们对该视频里的行殴女生口诛笔伐,舆情愤然,恨不得马上对该女生下“斩立决”,对被欺凌的女生也是当成自己亲闺女一样,心如刀割,舆论的方向不出意料地全部倒向被殴女子。没过多久,视频中的两位女生,身份全都遭到曝光,就连家庭状况也得到了广大网民的深度挖掘,正义必胜,不得不佩服我天朝网民的力量就是强大啊!
我第一次看见这个视频是从妻子的手机上看到的,她是一位教师,就从教师的职业性给我说了很多,总结起来就三条,既对行殴女生感到气氛,也对被殴女生表示同情,更对时下教育状况感到无奈。看到妻子有些失落的情绪,本想安慰她一番,不成想自己看了视频之后也是顿生怒气,心情难以平静,语言无力,竟无言以对。注定是一个心里不平静的下午,视频中的画面总是在脑海里徘徊,思绪万千,心中有无数个疑问,我们的那些正处在青春期里的孩子们为什么会做出如此出格的举动?那些几经学校教育和文化熏陶的孩子们,心中的善念、仁义到底去哪了呢?带着这些个疑问,我翻遍了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渐渐地走出了迷雾森林。
“愤怒!某县:初中女生被群殴狂扇耳光!”,相信大家看到这一行字的时候,会马上给它做出定义——校园欺凌。对!它就是校园欺凌,不过,经事后多方打探证实,视频中的两位女生均已辍学,显然已经不属于青少年学生这个特定群体里了,她们走出了麦田!那就简单了,这是一起典型的治安案件,我们可以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对行殴者做出相应的处罚即可。可是,舆情……。好吧,我们还是继续探讨校园欺凌吧。
校园欺凌,百度百科的定义是:“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言语羞辱及敲诈勒索甚至殴打的行为等,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校园欺凌分为单人实施的暴力,少数人数暴力,和多人实施暴力。实施环境地区多为校园周边及人数僻静处。”看完这个定义,我心中不禁纳闷,中小学?试问小编,如果你看见小学一年级的三个小盆友在欺负另一个小盆友,算不算校园欺凌?如果有这种事件发生在你身边的话,你会相信它是校园欺凌,美帝的校园枪击案件算不算校园欺凌?我可爱的小编。典型的定义不准啊啊!在我看来,既然定义,就要从实施群体的组织行为、心理行为、行为目的和受害个体的性格特点、家庭环境、成长经历来予以详述,不能草草而谈。
看过《动物世界》的朋友们一定不会对动物界的弱肉强食感到陌生,一头狮子可以勇往直前地冲向羊群,因为羊群压根不是对手;一头狮子需要再三打量后才决定是否冲向牛群,因为牛群团结起来是对手;一头狮子看见狼群后,它只会选择默默离开,因为自己根本不是狼群对手。这就是自然界的丛林法则,以大欺小,以强欺弱。感慨低等动物界的同时,何不感慨一下我们这个高级动物人类何尝不是呢?人与人之间叫欺凌,人群与人群之间叫冲突,国与国之间就是战争!动物与动物之间需要的是维系生态平衡的食物链,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是和睦相处的基本道德,国与国之间需要的是和平共处的国际秩序。马克思他老人家讲过,人与动物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是社会属性。而我认为社会属性最应该的核心就是仁义,仁义的内涵就是要突出人性关怀。
说起人性,就想起我国古代两位著名思想家孟子与荀子的人性善恶论,孟子主张人性善,荀子主张人性恶。孟子认为,人性是先天的,人身上的仁义礼智等,不是由别人给予的,而是本身固有的,即性由天生。荀子则认为,人的仁义礼智等道德行为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得到的,即性由人学。两位先贤对待人性一善一恶论,倒让我想起道家“上善若水”,水是生命之源,可是如果泛滥了就不是生命之源了,就变成了生命之灾了!人性,不能以善恶来论,善人也有向恶的一面,恶人也有向善的那面,善恶就在一念之间。正如佛家所说的,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就是善,这就是人性最脆弱、最不堪一击的一面。
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先生,在其传世著作《传习录》里有个著名心学四句,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有善有恶是你的思想在活动了,知善知恶是正确的认识,行善弃恶是你按照真理在行动了,归结起来,就是王阳明心学的精髓,即“知行合一,致良知。”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大千世界的一个个体,渺小而又独立存在,个体既然存在,就要有让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让人生富有诗意充满爱。放眼当下我们的教育现状,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远离了诗和远方。一方面各种补习班、培训班占据了本应该是天真烂漫的童年,造就了我们的孩子学前就被无情竞争,入学就被两极分化;一方面,家长为了孩子将来能成龙变凤,花钱、托人进名校,导致了连上幼儿园都要摇号了。这种病态的表面上看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阵痛带给家长的恐慌,背后实则反映的是应试教育唯利是图的恶性延续。没有光明的世界是黑暗的,没有爱的社会是冷漠的,没有人性关怀的小盆友是长不成参天大树滴!让我想起了近几年我县很是流行的“学”风,从初中起,但凡经济稍好点的家庭,乡下的将孩子转到城里上学,城里的将孩子往临汾、襄汾等平川地区转,组团转学成风,效果怎么样,恐怕只有承担高额学费的家长们知道了。我是一个土生土长土学的本地土著,在接受高等教育前,全面系统地接受了同是土生土长土学的本地土师的教育,我的总体感觉,那时候,老师是敢打学生滴,学生对老师是害怕滴,走出校园对老师是有感情滴,归结起来,就是那时候的我们,年幼的路上总有老师们人性关怀陪伴左右,学校里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学习如何做人,只是现在社会、人心在变,在“个性主义”横行的今天,那时候教育模式在当下已是渐行渐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育人为本。育人大计,育德为先。青春里的孩子,就像刚培植的树苗,需要阳光、水分、营养更需要爱,青春,要在阳光的哺育下突出人性关怀,让他们的人生富有才情诗意、秉持忠厚仁义、学成治国安邦!最后,借用段祺瑞的著名遗训“八勿”来结束吧!“勿因我见而轻启政争;勿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宝存国粹;治家者勿忘固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骛时尚之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