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几年前,我的身边就有朋友在简书上面写作。当时,简书在我看来是类似于轻博客,觉得并不新鲜,也就没有停驻了。
直到2016年上半年才注册了简书,刚注册时也是顺手把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复制过来再发一篇,目的是为了吸粉。
真正在简书上写作是从10月18日开始,试着坚持日更,中断了几次后,我想我得找到自己写作的节奏。日更虽然好,但若是写不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对于读者来说也是没有说服力。再者,写作是对自己的人生阅历、阅读量和思考力混在一起的输出,少了一样,读起来没有味道。考虑以上两点后,对于写作的事情我就觉得随心随意了。
第一个问题:如果不能成为简书的签约作者,你还写作吗?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取决于你对写作和简书的签约作者是如何认识。
写作是需要投入一个人的脑力、精力和体力的事,耐不住冷板凳,熬不住喧闹的诱惑,是不能持久地写作。对我来说,写作是自己喜欢做的事,写的过程本身就很快乐了,写的过程中重新整理了自己的思路,三个月来我也成长了不少。尤其是写完之后,分享给小伙伴时,可以看到一些评论和简信,甚至在微信群里讨论,都会有不小的收获。
简书的签约作者对我来说,是一个标签。向别人自我介绍时打个“简书签约作者”可以表明自己的写作是获得某种程度的认可。再者,当下的写手很多,有一个“简书的签约作者”的标签,容易被读者认出。当然,有了一个标签,意味着你将被定义,被界限了。
我知道有好几个简书的写手,把拿到简书的签约作者当成是年度目标来完成。对我来说,如果能拿到简书的签约作者,当然很好喽。要是没有呢?也没有关系啊!
退一步说,简书是一个发展态势良好的平台,《人民日报》的官微都转载了简书非签约作者的文章。只要继续写,终有被发现的一天。
第二个问题:你要写什么?
这个问题的核心:你有什么可以分享?
每次看到首页“喜欢数“破千的干货类文章时,我的心里发痒,很想写。但此时,我就会想起张爱玲在《论写作》和《写什么》两篇散文里表达的意见:写你能写的,不要写你应该写。联想到现当代文学里的两位大师级人物:冯至和何其芳。当他们写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时,如喷薄云雾,才情万倾,怎么写都写不完。但到了文革时期,他们接受任务要写表现工人阶级的苦与泪时,曾经的才气如干涸的河水,酸涩且极其平庸。
当一个人的内心丰盈时,好比胀奶的母牛,自然会溢出香甜的乳汁。
写作,当你看到别人的短缺而自己是丰饶时,你分享你的眼睛所见,你的耳朵所听,你的鼻子所闻,你的舌头所尝,你的心情所感,你的脑袋所想。处处皆文章,时时可写成。
有的人会问:“我刚开始写,不知道要写什么。”那么,当一个人迷茫时,最好的方式是去尝试。尝试之后,你才知道自己感兴趣的是什么,擅长写的是什么。
我对散文、短篇小说、书评都感兴趣,但我发现目前来说,我写得比较好且比较感兴趣的是书评,其余两项就一般了。那么,我就先写好书评,同时认真地学习散文和短篇小说的写作,等成熟了,我再把文章呈现出来。
图片来自网络。
第三个问题:简书首页的标题党和鸡汤文,你怎么看?
我想说这是个伪命题。
标题党是指文章与标题内容大相径庭,读者看完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但是,当作者抓住痛点取了一个吸引人的标题时,内容与之相符,哪里是标题党。
至于鸡汤文,最好的写手是刘墉,当时他的文一出,很多人感叹道:“文章还能这么写!”于丹出版了《论语心得》后,我就听到一个大学文科教授感叹:“论语还能这样解读。”可见,所谓鸡汤文往往是开辟一个全新的道路去写,对心灵的滋养亦有贡献。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看鸡汤文。鸡汤文可以说是从另一种思维来看待问题,也可以是一种类似于佛家和禅宗所言“心法”的修炼,强调的是心。但如果站在工商的角度看,修了千年的老僧不进入市场运作,也创造不了一个货币的价值。也就是说,你把鸡汤文用于错误的领域,错的人是你,而不是写鸡汤文的人。
简书首页上的文章是多个专题编辑筛选的结果,跟饭菜的味道一样,酸甜苦辣,就看你爱吃哪一款了,爱看鸡汤文就喜欢鸡汤的味道吧。
另外,我个人是觉得说简书首页被标题党和鸡汤文占领的人是不太厚道,一个是他所见有点偏颇,另一个是简书是写作平台,肯定有它的不足,既然要批评也要给出建议,而不应该是一棒子打死了。
坦率地说,我自己也有过困扰,比如十一月时简书一度中止签约作者的计划,那时我就挺困惑:不能签了还写什么呀。但是,生活中出现问题并不是教人退缩,而是你教你去思考事物的本质是什么,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