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毕业我没有成为一名数学老师,那就只剩下六天作为我最后的一个暑假。
我们开学大四,终于真正熬到了资历最深的“新”学长、“新”学姐。毕竟谁想承认“我大吗,不就是比你们(大一新生)多吃了三年食堂的饭菜。”,更多是对现实的无奈与“三年真短”的感叹。
当毕业季时,大三的我们还在教室里听课,你会听到窗外喊着:“茄子、就你2”。穿着学士服的他们正在享受着最幸福的时刻,用力一跳并高高扔起学士帽。他们会在校门口、操场、林荫路上、图书馆前拍照留念。而课间休息的我们也会远远观望,傻笑着期待明年这个时刻的自己。
大四的毕业生更多是抱头痛哭而不选择感伤离别,因为他们知道:这一别,可能是这辈子最后一次相见了。
在大学生活的我们会不断的往前走,会不断适应来过和离开的事物。在这里每个人都会有一段自己难忘的“小青春”。三年,我们的“小青春”正茁壮成长我便想记录下来。真正到了属于你的毕业季情感和现在又会有不同,因为“成熟的小青春”更多包含着难有的放肆和张扬。
三年,如果每天是个故事你都会积攒1095个。三年,如果每天认识一个新朋友你都会认识1095个。三年,每天课后学习一个小时你都会累计1095小时。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不在意那些琐碎的事情,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的改变。在这里,我告诉你6件容易忽略的小事。
1.偶尔的发呆
我们大学的生活,总会被父母认为很轻松。说的没错,只是他们并没注意我们忙碌的日子。遇到一天满课再加上有选修,再忙着赶回宿舍缓一缓,有时都忘记了什么叫晚饭。
除去上课的时间,多数男生会把时间耗在手机、游戏、小说,多数女生会把时间耗在网购、看剧、恋爱,当然也有两者兼顾的学习、生活两不误。
然而你可曾给“发呆”留一个位置,有时生活变成了机械式的三点一线(宿舍—教室—食堂),空暇时间又会有很多琐事,忙着忙着就到了晚上,困了就睡着。
这个时代我们都在为钱忙碌着,少了闹中取静,少了看似简单的发呆。前两年只有在回家的路上(50分钟车程),因为总是一个人容易脑洞大开很快进入发呆模式。
发呆就是想事,等你回过神发觉已经错过了窗外的街景。发呆是自我内心解读,可总是你问“它”不回答,毕竟前两年你自己都迷茫着。发呆看似简单,大多数人却忽略了“碎片化发呆”后所酝酿的无穷潜力。
2.提前出发,不踩点
大一新生报到那天你会踩点去吗?不会。军训集合你敢踩到去吗?不敢。上课你老是踩点进教室被批评?是的。因为早操结束还想要个回笼觉,在宿舍磨叽一会就只好跑着赶过去,还好打铃就站在门口。你和老师对视着,欲动却不敢。
只有等着老师发号施令,急忙坐到全班早已留给你的第一排座位。刚开始都不好意思抬头看老师,严厉的眼神就如冷冽的寒风。课间主动走过去,向老师承认错误。
一来二去老师会最先认识你,轻松叫你的名字上台做题。当然在第一排更会得到老师的“格外”关照,听课当然不会开小差。时间一长,在老师、同学的监督下你也会提前去教室,看着老师总会想起以往的尴尬场面。
上课提前去,首先你会早起,会选择吃早餐。尽管常说早餐最重要,但这对于男生真是个未知的世界。没闻过饭香,却每早上都有个中长跑。
早去你可以看老师有什么忙要帮,提前打开多媒体设备这样就不会耽误大家的上课时间。
每次开学报道早去,路远的就会提前订票不再到时火烧眉毛。路近的提前到宿舍,简单的收拾一下、整理好自己的东西。如果同学有需要帮忙可以去接他们帮提行李。
我每次都会早去,你敢说一假期没见不想整整他们。早去的这两、三天并不能改变什么但比上学时轻松自在。
3.没有什么固定的同桌
一宿舍的舍友会生活在同一个屋子里,还会一起走在上学的主干道上,更会一起坐一排认真学习,但是这样就真的好吗?
我有个学弟说自己没什么朋友,我就问他:“上课时你还会跟其他人坐一起?”
“不,就和我们班里的男生坐在最后。”
是的,这样感觉跟老师比较远,老师“照顾不到”当然就可以为所欲为了。下课铃一响,男生一起结伴又回到宿舍。
仔细想想你出现在班里其他同学眼中会有多少秒呢?不主动沟通交流怎么会有朋友呢?如何摆脱这种困境。
第一,心中要明白没有什么固定的同桌。自己要敢于和每位同学做同桌,上课时间可能并没有什么过多的交流但你可以学习TA是如何听讲、记重点。自己要学会主动、打破“你不问我就不说”的局面,这样别人才会容易接纳你。
第二,学会主动让别人了解你。正如不熟悉的人总觉得你应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熟悉的人他知道你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把心事告诉TA,TA也会把心事告诉你。在谈心的过程中疏远感将会消失,彼此更多了一份默契与友情。
对于这两条建议:有些人,适应了,他变得游刃有余;有些人,不适应了,他变得内外收敛;有些人,他一直在适应,他想,也许可以做到最好。
这是我写给朋友的一句话: 大学,认识你挺好的,比一般关系的好。很朴实,却往往最有可能打动别人的心声。
她有感而发送给我一篇她写的随笔《一些想说的话》,在结尾处写道:想说出心里最真实的想法,却东拉西扯七零八碎的说了好多,就到这里结束吧!
真正的朋友就会和你分享内心的想法、自己的情感。TA想对你说得面面俱到,因为TA就没把你当外人。
4.记住任何第一次都重要
大学入学报到,你会记得在校门口志愿服务的学长、学姐。仅仅一面之缘,但也使得你明年争当一名志愿者。
第一次身兼多职,在未分班委之前。你和搭档要负责班级所有的事情,认识新同学、老师等等。只有经历过,你才会发现自己的处事能力会有很大提高。
在忙碌的过程中,还能学会高效的利用时间。而真当你卸任、轻松了,马上就变得松散起来。
第一个晚上去水房打水,当时还拍了一张照片。现在翻看它,多么奢望时间就定格在那刻,还能从大一再来一次。
第一次宿舍聚餐是在军训结束后,互相望着碳一般的战友。吃吧,好好的犒劳一下。当我们举杯畅饮时,心中的甘甜过后再也没有体会到。
第一次站在报告厅参加校级比赛,准备前的的七上八下慢慢就成了雄心壮志。那时只在乎自我陶醉,忙着抓紧时间说完全部内容,也就忽略了别人的目光,自然就不紧张。
“第一次”带给你的是刻骨铭心的记忆,带给你的是难忘的经历。这每一个“第一次”中你总在不断的挑战着自己、变换着角色,通过自身努力希望达到预期的目标。
5.勤快
我的微博叫“懒散的WO”,每天都在用,自然就时刻敲打着自己。人懒不得,尽管大家出发的方式各不相同,但自己不要在起跑前又跌倒一次——懒惰的性格。
现实就是你得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勤快的做重复的事情,这样才满足生存的需要、满足尊重与爱的需要,最后才能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宿舍有垃圾就需要你勤快一点,最多也就是5分钟的事情。任课老师写了一黑板,你勤快点2分钟搞定。不懂的问题,勤快点问老师、同学马上解决。
不会因为宿舍卫生而反目成仇,不会因为一黑板的字而互相张望,不会因为不懂装懂而自惭形秽。
6.起哄
老师正在点名问:“三班的学委呢?”
班里女生说:“她不在。”
老师又问:“那个,你们的班长呢,让他查一下人数。”
没人动也没人说,过了一会听见左后方喊道:“他约会去了......和学委。”
全班听了都在笑,连老师自己也没忍住。
记得那节课是在下午,天气比较燥热。正因这个所谓的“起哄”,让大家都精神大振。反正我听课很认真,毕竟我就是那个“起哄”的发言人。
一个宿舍会有小、中、大规模的聚餐,聚餐总要有人提议、吆喝,发动了过半人数表明已经成功。就像每次的班级聚会一般都是班委在张罗,有了主心骨在就更能感受到班级的凝聚力。
起哄是要在特定的场合下,巧妙的结合当前的气氛,营造出正能量的画面感。无哄不起,只要不影响正常工作还可以调节气氛、促进情感交流。
写着这些字的时候,脑子里三年大学生活的片段在不停的播放。短暂的相聚是很头疼的一件事,而长久陪伴后的别离足以让人畏惧。
往往这一瞬时的有感而发,替代不了我后知后觉面对现实的束手无策。正如,一叶落而知秋的片面。在这短暂的四年,我们留点难得的回忆不更好。我们无法预测结局是怎样,但现在可以拥有美好。
总有个地方你们一起陪伴学习,总有个老地方一起撸串、喝酒。9度它承载着喜与忧,说它是啤酒不如更说它是一种情怀。
总会有人愿意去听你的梦想,总有一个人会接受你的付出与真情,总有一天要去面对承诺与谎言,但无论如何首先要学会爱惜自己。你快乐就会带给别人快乐,你幸福就会带给别人幸福。
最后一个暑期,让我们牢记它!
如果觉得有收获,关注一下 点个❤️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您也有个无悔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