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不一样之【新】
01
经过八年的努力,新编历史京剧《赤壁之战》终于搬上了舞台。其实,关于三国的剧目舞台上已经有很多,就比如以赤壁之战为主题的就有《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合演时简称《群借华》。台上的袁小海勾着虎令纹,身着红莽,子午相立于一艘战船上,船的两侧插满“曹”字令旗,在现代舞台技术的加持下,所有令旗一律飘向右方。
袁小海一句导板“统雄兵下江南交锋对垒”,嗓音浑厚圆润,气势恢宏,声振屋瓦,台下观众随后爆喝一声“好!”,然后大幕缓缓拉开,袁小海接唱回龙,几乎一句一个喝彩。俗话说,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虽然是新戏,观众不熟悉,但京剧的观众就是不一样,只要听美了,犹如喝了百年以上的甘醇,实在忍不住一声喝彩。尤其到了曹操点将,袁小海一句“众将官!”台下齐齐答应“有!”“大军进发!”“啊!”再无观众演员,台上台下皆入戏!
02
梅氏剧院练功房,年轻的马馨予扭捏地来到袁小海跟前,“小海,我们分手吧!”袁小海震惊得眼珠子瞪得老大,他不敢相信青梅竹马的马馨予会跟自己分手,俩人出生在一个四合院,一起上戏校,后来一起考进中国戏曲学院,又一起分配到梅氏剧团。从小俩人就形影不离。
“为什么?”袁小海问。
“我感觉你没有以前上进了。”
“我每天刻苦练功,汇报演出也是我的成绩最好,我哪里不上进了?”袁小海想不明白,戏曲学院毕业,学校会邀请一批知名戏曲演员做评委,组织最优秀的学员进行演出,此举有利于学员得到全国各大剧团的青睐,袁小海在汇报演出中成绩最为优异!
“练功有什么用啊,只要程式够用就行了,关键是创新。你看你,上学期间那股热情哪去了?”
“你知道的,我师父不许我创新!”
“我知道,可这些没用,时代不同了!你看尚伟,新排的剧目都获得年度最佳新剧奖了!”
尚伟是袁小海和马馨予的学弟,花半年时间就排出了新编京剧《加勒比海盗》。整个剧目充满了创新元素,演员不再穿传统戏服,而是由国内专业服装师重新打造,编剧是国内知名电影编剧人,伴奏不仅采用京胡等传统乐器,还大量嵌入西洋乐器。编曲是中央音乐学院著名教授,灯光、音响、视觉科技聘请的是国外著名团队。
“那又怎么样?这些年新编的戏不都是只演一回,就淹没在历史的尘埃当中了?”袁小海反驳道。
“你冷静点,我说这些事对你好。另外,尚伟已经见过我爸妈了。”
“什么?这是什么意思?”
“文化局李局长安排的。”
“八年了,没想到,八年的爱情是这样结束的!”
03
千生万旦一净难,萧长荣是京剧科班出身,曾师从多位名家,其嗓音宽宏透亮,人物表演生动活泼,尤其擅长表演曹操,他刻画的曹操既透露出雄才大略,又展现了奸诈狠毒的一面,世人给予萧长荣“活曹操”的美誉。
袁小海很小的时候,就深受萧长荣的喜欢。但这个老头对京剧的练功颇为苛刻。每天清晨五点起床喊嗓、站桩、云手,他不但自己练,还得拉着袁小海一起练。每个动作或要领萧长荣都会细致地讲解一遍,然后要求袁小海不断练习,如果第一次练错发出警告,第二次练错,直接就是一藤条,经常打得袁小海皮里沁血。这个藤条据说是当年科班里总教习用的,总教习去世后,一直没人用。萧长荣在师父去世后,内心深深自责,便不再唱戏,为了谋生,选择到戏校教戏,但戏校有规定,不得使用传统的打戏,萧长荣对此很不满意,小孩子不打,光靠说教,不可能成才。直到袁小海的父亲求到门下,萧长荣才找回了老教习的藤条,原因是袁小海在校期间表现不错,这个孩子天赋也不错,行内的话叫祖师爷赏饭,萧长荣觉得自己也该正式收个徒弟,好好地把祖师爷那点玩意传下去。
在萧长荣的精心栽培下,袁小海顺利地考入了中国戏曲学院。进入学院后,袁小海在学习的同时,也加入了创新的浪潮。不管在校领导还是教师,公开场合讲两句“创新”总不会错的,学生会打着“创新”的名义弄点活动资金也比较容易。
萧长荣对学生的这些创新颇有微词,经常怒斥袁小海瞎搞。
失恋后,袁小海产生了自己排一出新戏的念头,一是自己过硬的本领得不到发挥心有不甘,二是证明某些人能干的活自己可以干得更好。在跟师父简单说了想法后,萧长荣气的胡须直抖。
“你是不把中国京剧变成中国歌剧誓不罢休啊?祖师爷的这点玩意儿被你糟践完才满意吗?”
在以往,萧长荣发怒之时,袁小海都比较乖顺,默默听师父的教训,但这次,一股无名怒火直冲天灵盖,他反抗了!
“周信芳一生会六百多出戏,哪一出戏没创新?”
“你也配提周信芳,你有周信芳的实力?”
“唱来唱去就那几出戏,不腻吗?”
俩人吵了约有一刻钟,面红耳赤,互不相让。
“你给我滚!”萧长荣咆哮着。
04
侯少瑞是萧长荣的师弟,都是富字科学员。其父亲侯宝瑞更是科班里的顶梁柱,戏剧家庭在给刚出生的孩子取名或者给从艺的孩子取艺名时,喜欢在父亲的名字之中改个字,一般是“小”、“少”、“继”等字,比如,绍剧大师六龄童就给自己的小儿子取名“六小龄童”,侯少瑞就是因为侯宝瑞希望这个孩子能够继承自己的艺术成就而得名。
虽然没有萧长荣那样极高的天赋和悟性,但得益于家学渊源,侯少瑞的造诣也极高,在刚出道的时候,戏迷就过早地给出评价——“萧长荣和侯少瑞是未来花脸的泰山北斗”。
少年时期的萧长荣和侯少瑞是亲密无间的挚友,两人一起生活,一起学艺,直到那年,侯少瑞的父亲侯宝瑞死于一场批斗,两人再无往来,侯少瑞一直以为是萧长荣害死了自己的父亲。
袁小海被师父赶出门后,犹如失去魂魄一般,整个人一下子失去了精神,但新戏还是决心要排的,自己的师父帮不上忙,只能找师叔了。侯少瑞听完袁小海的想法后,没有回复,良久,淡淡地说了句,“给我演段坐寨吧!”
袁小海拉开架子,认真地走了一趟窦尔敦。撩袍、踢腿结束,面不红,气不喘,然后恭敬地抱拳站立,等候侯少瑞的指点。
“少了一寸!”侯少瑞点评了一句!
少了一寸,在京剧行业,相当于骂人,因为正常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跟从小一直训练的京剧演员的踢腿相比,就差一寸。但就是这一寸,需要数十年的功夫。所以,少了一寸,也就是外行了!
三天不练,观众看得出来,一天不练,行家看得出来!
05
那天,侯少瑞和袁小海聊了很久。
“你那个缺少德行的师父看到你现在的样子,估计胡子要气歪了!”
“师叔,我师父跟您一样德高望重,您二位都是我尊敬的前辈。”不管何时,说自己师父缺少德行是不行的。
“德高望重?就他?”侯少瑞哂笑一声。
“师叔,我知道您对那件事耿耿于怀!可您知道的,太师父当年怕我师父被打死,主动站出来反抗的!”
“算了,也就你小子有点良心!”
也许就是这点良心,缓解了侯少瑞心中的芥蒂,叹了口气,指点起袁小海。
“小子,你以为我和你师父不懂创新,我们当年吃一顿饭,就编一出戏。谁上场,走什么程式,谁导板,接什么回龙,哪四句原板,吃着饭就把戏排了!凭什么?还不是身上这点功夫说得过去嘛!你们不练功,光瞎搞,有什么用,还马不能行!你们有那改词的文学功底吗?”
京剧《定军山》有一句“带过爷的马能行”,一帮戏曲学院的学生认为这一句有问题,说哪有马不能行的,这句不是废话吗,各自大显身手,进行改动,可是改来改去,没有一个人的改动能让其他人满意的。
“再者说了,你以为齐如山、老舍、曹禺他们不知道京剧有漏洞吗?改了,就不是那个味了!”
临别,侯少瑞送了一句“小子哎,先继承,再创新!”
可以有所变,一定有所不能变。
06
最近几十年的新编京剧并没有多少观众,一些院团大多拿着国家的巨额补贴来排演新戏。排出的新戏也没什么人看,一般都是赠票给兄弟单位或亲朋好友,只有少数几张票赠给普通市民,即便如此,剧场里也经常坐不满。袁小海要排新戏,经费是个大问题。
袁小海找马馨予帮忙的时候,尚伟已经是文化局长了,剧团给袁小海提交了评级材料,如果能够评上国家一级演员,可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尚伟组织专家评选,不知哪里传来了“艺德有问题,不能够尊师重教”的声音,没有评上,而这期评上的是马馨予。这种环境下,申请排练新戏的经费自然也不会批准。
好在侯少瑞看在袁小海重新踢上了腿,决定帮个忙,作为当红花脸泰斗,还没几个人不给面子的,一声招呼,不少演员愿意义务演出,这就省了一大笔经费。至于老头拿出自己的多年积蓄,主要是因为性格戏谑,想看看袁小海事成之后萧长荣涨紫的老脸,有自己把场,怎么可能不成,那老东西赶出门的徒弟,在自己的指导下把活儿办成了,想想老东西的表情,就足够乐一辈子了。
一笑泯恩仇吧!
07
舞台上的演出已经接近尾声,在曹操巨大的战船下,一艘偏小的渔舟显现在不远处的白虎口,一般演员从舞台的右后方上场,出台约三步的位置叫“九龙口”,如果舞台比较大,也有走五六步的。舞台的左前方则为白虎口,一般演员从这里下场。渔舟上坐的是“诸葛亮”和“周瑜”。“诸葛亮”羽扇纶巾,“周瑜”抚琴,二人不时举杯对饮。把三方英雄放在同一画面,让曹操、诸葛亮、周瑜跨越时代进行当面对话是袁小海对此剧目的创新。
随着音响里发出一阵狂风,所有令旗转向左边,代表东南风起,“黄盖”一支火箭用的是电子光影技术,划出一根漂亮的弧线落向“曹操”的战船,后面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呈现如雨点般的箭矢,袁小海“啊”一声花脸炸音,掩袖而下。
锣鼓还是那个锣鼓、京胡还是那个京胡,腔还是传统老腔,唱念做打还是那套程式,化妆也还是《群借华》的化妆,只是融入了现代科技。
演出完毕,台下的观众全体起立,热烈鼓掌。这种场面已经很多年没有出现在京剧的商业演出中了。袁小海激动万分,示意琴师拉起《朝天子》,演员次第上台谢幕,随着“周瑜”、“曹操”上台谢幕完毕!最后是本剧的一号男主“诸葛亮”上台谢幕。为了表示对袁小海的尊敬,扮演“诸葛亮”的演员再次把“曹操”拉到中间,袁小海再次抱拳深鞠躬。随着大幕的徐徐合闭,台下观众仍不肯离去,袁小海只得再次拉开大幕进行二次谢幕。
当天晚上,琴师演奏了五遍《朝天子》。
08
北京的一座四合院门前,四十多岁的袁小海已经跪了两个小时,一百零四岁高龄的萧长荣打开了大门,精神却仍显矍铄的脸上没有表情,手中握着那根藤条走到了袁小海面前。
袁小海愣了一下,一叩到地,“师父,我错了!”,说完这句,怎么也抬不起在师父双脚前的沉重头颅,一时哽咽,珠泪双流。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