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浅薄》这本书的浅薄思考。
互联网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其贡献和价值都是无比巨大,甚至是难以估量的,或许站在今天的时间维度,还完全看不清互联网的真正意义。
但是,天底下没有免费的三餐,互联网在提供了所有想到和想不到、看见和看不见的好处之外,它也让我们支付了相应的成本与代价。
其中之一就是我们变得越来越浅薄。
从获取信息这一点来看,互联网提供的接入方式无疑是最高效的,同时也意味着是最便捷的、成本最低廉的。
然而问题在于读书或者说阅读文学、哲学等,目的只在于获得信息吗?
传媒即思想。传播方式就是我们的思考方式。如果这两句话得以成立,那么互联网时代我们的思想以及思考方式是不是注定要走向只注重获取信息?
生物医学研究证明:人类大脑的神经回路具有“可塑性”,是可以被改变的。
所谓的“用进废退”就是大脑越用越聪明,而越闲置就越愚蠢。而这种愚蠢是器质性的!长期不读书不思考的人,会越发不喜欢读书思考,因为他的大脑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回路。
长期从事某一项活动,比如运动、演奏乐器、职业等,都会改变脑部神经结构,这是大脑为了帮助我们更好的处理事物而演化出来的功能。这是好消息。
不好的消息是:不当的行为同样也会形成并固化脑神经回路,也就是说沉溺在牌桌上就会形成“麻将思维”而难以自拔。不过,这并不是不能改变的。
还有一个神奇的地方,不仅行为会产生影响,即使静坐冥想也具有同样的力量,比方说你不必真的去旅行,只要你在心里想象旅行,大脑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在科幻小说《三体》中,那颗被发往浩瀚宇宙的大脑,就是人们对此深刻的思考:只要能刺激大脑的相关区域产生各种相应的感受,就不需要躯体的存在了,那么“我”是否还是“我”呢?或许“你心里想什么,你就是什么。”
有价值的阅读是深度阅读。所谓深度阅读有三个维度:1、时间。应当在阅读时能够较长时间的沉浸其中,才能够产生持续的阅读快感,也就是不忍释卷,恨不得一口气读完才畅快淋漓。2、情绪。在静静地阅读过程中,能体会到安宁、寂静、祥和的心理感受,如同在炎热的夏天坐在阴凉的树下,清爽的微风吹拂。3、思考。不是仅仅知道了而已,能够深入思索事物背后蕴藏的深意,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而且可以建构系统,把不同的知识领域打但互通互联。
也许,思考“浅薄”这件事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很有可能这才是未来的趋势。科技的加速度发展、物质的超需求满足,人类从此不必朝九晚五,所有一切都是机器人代劳,一切都是现成的,甚至于知识也是通过芯片种植在大脑中瞬间下载完成,即使是孩子也是由“人造子宫”在生产流水线上生产。那么,人类只剩一件事:不停的寻求刺激满足各种感官欲望,乃至于这种满足也只是虚拟的,只要插上各种预设的接口,戴上头盔和眼镜,那么,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想过什么生活都可以,男人都可以当皇帝,女性可以成为武则天,嫔妃、面首应有尽有,到这时候谁还会想“浅薄”这种无聊的问题,娱乐至死罢。
写到这儿,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浮现脑海,你看,读书思考后遗症又犯了,看来已经无可救药了,罢了!回头再说说这本“反乌托邦名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