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上,民国时期并不是一个社会繁荣国家富强的时期,相反,它还包含了很多的屈辱与不甘。然而,文化总是在夹缝中生长,就是在这么一个动荡的时期,民国却有一种独特的书卷气。
中国现代的确有很多的优秀的作家,他们写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然而,我觉得民国时期的文化却是中国近现代文化中最纯粹的文化。那种文化不单单是文学上的造诣,还有精神,爱情等等。
青年时期的鲁迅因为父亲的病而走上了一条医学的道路,但是在求医的道路上他发现国人病的不只是身体,还有精神,而精神上的疾病比身体上的疾病更可怕。于是,他弃医从文,笔成为了他最有威力的武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最生动的写照。悲愤的鲁迅,犀利的文字,深深的影响了一代人。我曾经写过一段话:我曾经在生活面前无数次的彷徨,也曾在苦难面前无数次的呐喊,但我知道,我要像那野草一样坚强,等到秋风扫落叶,朝花夕拾的时候,告诉这世界,我来过。
在民国时期,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说一句话,那就是“我的朋友胡适之”,可见胡适先生的人格魅力之大。胡适先生有36个博士头衔,然而他并不引以为傲,他依旧“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始终保持着一颗治学严谨的心态。
鲁迅先生跟胡适先生政见不合,所以鲁迅先生经常在报纸上对胡适先生进行挖苦。可是胡适先生并不生气,看到鲁迅先生文章写的好还会进行推荐。
1936年,鲁迅先生去世。他的妻子想要出版《鲁迅全集》,这时,胡适先生立即出面,担任鲁迅纪念委员会会员,为《鲁迅全集》不辞劳苦。
只有配的上做我的对手,才有资格做我的朋友。君子作风,坦坦荡荡,容纳异己,学术自由。这才是做人之典范,治学之专注。以至于,后人说,“世间如果有君子,其名一定叫胡适”。
1917年,北大招生。胡适先生看了一篇作文后,给了满分,他随即找到校长蔡元培,希望能够录取这位学生,但是委员们在翻看这位学生的其他成绩时,发现他的其他成绩很一般,而数学甚至是零分。但是在胡适与蔡元培的坚持下,北大还是破格录取了这个学生。十一年后,这个学生成为了清华大学的校长,这位学生叫罗家伦。罗家伦当了清华校长后,也开始破格录取学生,他招的学生,大文学家钱钟书先生数学十五分,大历史学家吴晗先生数学零分。
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个子小,很瘦弱,一副弱不禁风的邋遢相。蒋介石刚在南京坐稳,就想去安徽大学视察,但是几次都被安徽大学拒绝了。后来,蒋介石还是来到了安徽大学,他看到校园里冷冷清清,大为恼火。就传话让校长过来,刘文典来到蒋介石的面前,蒋介石看着刘文典说“你就是刘文典?”而刘文典看着蒋介石回答道“你就是蒋介石?”蒋介石气急败坏的打了刘文典两个嘴巴,刘文典恼羞成怒,飞起一脚踹在蒋介石的肚子上,疼的蒋介石冷汗直流。
谁能想到一个穷酸书生竟有如此胆量,这就是五四精神,你有枪,但我不怕你,这才是读书人的真骨头。
不受虚荣,不畏强权,学问才是读书人的骨血。
民国才女林徽因,她的感情世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建筑大师梁思成,一个是著名诗人徐志摩,一个人学界泰斗金岳霖。她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的牵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形形色色的男子仰慕了一生。
她可以和徐志摩谈灵魂,也可以和金岳霖交流学术,和梁思成讲一生的话题。当梁思成问林徽因“为什么是我”时,林徽因俏皮的回答“我会用一生来回答,你准备好了吗?”
1937年,国家有难,林徽因与梁思成一路逃难,她说“如果国家沦陷,我就跳长江殉国”。这就是民族大义,舍生取义。这就是一代才女林徽因,既可以温柔如水,也可以坚强如刚。在她去世后,金老在她的追悼会上写了一副别样的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国难当头,生死存亡之刻,学生们上街游行,他们不怕流血不怕牺牲,只为领土主权,民族大义。他们说“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有不牺牲者,今中国变法,流血,牺牲,自我辈始”。这就是五四精神,民族大义,舍生取义、
这就是民国时期独有的文化气息。所以,百年之后,我还是很敬佩尊重学术,治学严谨,追求自由,铁骨铮铮的民国时期。
而现在,多少大学成为了倒卖毕业证的机关,就像高晓松说的“现在的教育,只教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老师没有风骨,学生不再求知”。的确,现在的人们他们功利的可怕。
但愿我们以后的生活是清白的,文化是纯粹的。太过功利是不对的,千万不要把日子过错了。
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