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但很多朋友一定在感叹目标为啥都没有实现吧?
我们在感叹的时候,有没有问自己:目标没有实现但有没有新的收获?若有,努力就没有白费;若没有,你是否努力了呢?有没有比目标更重要的东西呢?
新春佳节意味着新的一年已经开始,很多人已开始制定新年新目标,同时也有很多人在感叹:“去年的目标一个都没实现,以后还能有机会么?”
当然有!
前提是,你付出了多少努力?奔向目标的精神有没有持续?
如果有,你在目标的指引下,持续的拼搏精神定会让你变得更好,起码能拥有无悔人生。
目标是指引,不是终极目的,奔向目标的精神才是发现更好自己的真正法宝。
假设你的目标是跑10千米,你拼尽全力,可跑到6千米就已达极限,没有实现目标。
但是,跑10千米为了什么呢?只是为了一个数据吗?
除了那些为国争光的专业运动员以外,常人都是为了通过长跑使自己拥有更强健的体魄,而不是单单为了一个10千米的数据。
跑6千米照样能强身健体,那是不是就不需要更高目标了?也不是。
只有不断给自己提高距离目标,身体的耐力才会越来越好,坚持下来才能真正强身健体。也许到最后也没能实现10千米的目标,但7千米呢?8千米呢?
我们经过持续的锻炼,拥有了强健的体魄,即是终极目的,这时候你还会在乎距离么?有什么意义呢?
高尔基在《论文学》一书中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还是拿跑步来说,如果你追求的目标就是1千米,你可能几乎不费力就能达到,甚至跑到800米时就觉得已接近目标,就开始松懈,达不到运动量,对强身健体也没有多大帮助。如果目标是10千米,当你跑到5千米时你也会觉得距离目标还远,即便达不到目标,也很可能跑到7千米、8千米这样,身体耐力越来越好,越来越强健。
所以,给自己制定目标绝不是一定要实现,而是让目标鞭策自己往更高处走,拥有无悔人生。
如果一个人的目标只是不挨饿不受冻,在当今社会这对于任何人哪怕文盲都没有问题,可是,谁愿意一生只做为了基本生存而苦苦挣扎的底层人民?谁不希望有生之年活得更体面更精彩?
如果有清华梦伴随并鞭策自己,那就会为之努力,定会不断获得进步。但是不是只有考上清华才可以呢?考不上是不是就前功尽弃了呢?
当然不是。
我想只要有过十年寒窗经历的孩子们,几乎都有过清华梦,但无论如何,不可能谁都考得上,否则就不叫清华了。
在清华梦的不断鞭策和激励下的孩子,会不断给自己制定新目标并为之努力,坚持下来就非常有希望能让自己从仅能考上专科,进步到能考上二本、一本乃至211/985名校。只要坚持下来,定能获得进步,无论考到哪里,都是优秀的。
也许你坚持了,努力了,但仍旧没有考入理想学府,或者高考失利,但没有任何值得难过和遗憾的地方。因为名校目标让你养成了优秀的习惯,把这种习惯继续带到象牙塔生活中,带到职场中,你的学历就会有更高的含金量,伴随你闪闪发光。
而这含金量的来源,不是学校的名字,而是你优秀的习惯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它才能使你超越他人,实现一个又一个理想,过上体面而精彩的生活。
有这样一个故事。
同事的姐姐小莫,从小就十分要强,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按照高中时的成绩,考上名牌大学完全没有问题。然而,高考那年,她失利了,只考上了一所不太出名的二本学校。不小的落差使她备受打击,大哭了好几场,一度想要复读。在亲人和朋友的努力开导下,她重新振作了起来,决定不再复读。
进入大学后,小莫没有丝毫松懈,继续和高中时一样如饥似渴争分夺秒努力学习,立志考研。室友们都开始放松了,每天把宿舍弄得很吵,很影响小莫学习,图书馆经常占不到位置,她立即决定去校外租房,不服输的精神在她身上持续发光。
可是,考研的那年,她又失利了。
这一次,她已经学会了面对挫折,内心非常平静。就在毕业前夕,国家某部委招聘,正好和她的专业对口,她前去面试,没有被录用。不久后同一个部委又一个岗位招聘,她再次去面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终被录用。
后来才知道,和她一同参加应聘的,多数是211/985院校硕士,只有几个本科生。
就这样在这里工作了近10年,小莫有了新的目标。由于她丰富的工作经历和脱颖而出的能力,她顺利应聘到了一家外企,收入比从前高了好多,工作环境和氛围也正是她想要的。前段时间又被一家待遇更丰厚更有前景的大企业挖走了。
可以看到,让小莫一步步走向成功的阶梯,并不是学历的这顶“帽子”,而是目标指引下的坚持不懈的精神,让她不断实现超越,因此脱颖而出。
多年的职场生涯,我见过很多毕业了10年还基本原地踏步的上班族,其中不乏有毕业于重点大学的。虽说各有其因,但缺少目标没有居安思危意识是主要因素。由于缺乏目标的指引,只是为了挣一份工资而工作,能力没有明显提升,越来越没有竞争力,可替代性越来越高,危机也就是时间问题。
就像唐山那位36岁的收费大姐,她之所以把青春都奉献给了收费站,之所以除了收费啥也不会,正是因为她在“稳定”的舒适区里没有目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做着几乎没有技术含量的简单重复性工作,当收费站被取消后,她的反应体现着措手不及下的恐惧。
这个鲜明的案例,可以说是对现代所有人的长鸣警钟。
在体制内解决一切的时代,目标的重要性相对弱,有更高目标的人,努努力有可能有好一点的机会;没目标,不努力,只要单位不出现特殊情况,也能维持基本生计。如今那早已是历史,不管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都要在一个又一个目标的指引下为自己添砖加瓦,不断提升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否则危机不知哪天就会来,让你措手不及。
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不知道明年会发生什么,更不知道三五年后会发生什么。今天的你拿着高薪过着体面的生活,但也许三五年后连找同类型的工作都没机会,转型是最佳选择。这个时候,以前有无目标的人一看便知。
新媒体时代到来后,传统媒体日渐没落,很多从事传统媒体的人转型到新媒体,抓住了良好机遇。但做得优秀的,绝大多数在传统媒体时同样优秀。漫无目标“混日子”型的,等待他的只有措手不及的危机。
目标一定是有用的,生活一定要有目标,但绝不能为目标所狭隘。
每个人都想有更多的钱,没问题,有更多的钱的确能带来更好的生活,谁都期盼。
这个目标会给我们更大的挣钱动力,为实现目标带来更多可能。但是,如果就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惜丢掉各种用钱买不到的美好,比如亲情、幸福、健康;不惜违法犯罪甚至舍命,这样不但与更好的生活无缘,还落得个身败名裂,妻离子散,甚至与亲人阴阳两隔,这是怎样的得不偿失啊!
每个家庭都希望孩子考上名校,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没问题,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更优秀,有出息。
这个目标会让我们对子女的教育更用心,孩子们从小在大人的期望中为优秀而努力,这是前提。但是,如果就为了钢琴十级、XX一等奖、名校学历而不惜剥夺孩子本该有的快乐,孩子在委屈和痛苦中长大,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挫折;不惜忽略了道德品质、良好习惯、生活能力、抗挫折能力等比学历名次更重要的东西。这样的状态下,名校还有任何意义么?“书呆子”又能做什么?每一年自杀的名校学生不在少数。卢刚、马加爵、药家鑫在校时都出类拔萃,可发生的悲剧实在令人汗颜!
又是新的一年,至于去年的目标实现了多少,多年来的目标有没有实现,都不要灰心,也不要急于下结论。有目标就有希望,先拆分成比较容易实现的阶段性小目标,让成就感驱动拼搏的动力,不骄不躁,你终会发现更好的自己。
当前正值特别的疫情时期,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少出门,出门戴好口罩,勤洗手,特别是从外面回到家时第一件事就是洗手。大家互相理解,互相打气,互相鼓励,互相宽容,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依靠每个人的力量,团结一心,齐心协力战胜疾疫。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