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已诛终叛汉,於期未遣尚存燕——悲情权相韩侂胄

韩侂胄(1152 年 —1207 年),字节夫,是南宋时期的重要政治人物12。以下是关于他的一些主要信息:

出身背景:韩侂胄出身相州韩氏,乃北宋名相韩琦的曾孙,祖父韩嘉彦为韩琦第六子,尚淑寿公主,拜驸马都尉。其父韩诚官至宝宁军承宣使,娶宋高宗宪圣吴皇后之妹,所以他既是吴皇后的外甥又是吴皇后的侄女婿。凭借显赫的出身,韩侂胄得以恩荫入仕。

政治生涯中的重要事件:绍熙内禅:绍熙五年(1194 年),宋光宗因与宋孝宗不和,拒绝主持宋孝宗丧仪且不理朝政。枢密院知事赵汝愚欲请立宋光宗之子、嘉王赵扩为帝,韩侂胄通过与慈福宫内侍张宗尹的关系,帮助赵汝愚取得宪圣太后的支持,最终促成宋宁宗继位,这场宫廷政变史称 “绍熙内禅”。排除异己与庆元党禁:宁宗继位后,韩侂胄与赵汝愚产生矛盾。韩侂胄问计于刘衟,利用台谏系统驱逐赵汝愚及其党羽,如朱熹、彭龟年等。庆元元年(1195 年),以 “同姓居相位,不利社稷” 为由将赵汝愚谪贬外地,并兴 “庆元党禁”,将一批理学派的反对者驱逐出政治中心,此后韩侂胄大权独揽。北伐与失势:嘉泰四年(1204 年),韩侂胄为立盖世功名以巩固地位,力主北伐。开禧二年(1206 年)四月,韩侂胄下令北伐,起初南宋军民攻克了不少县城,但随后遭遇失败。金人渡淮,攻打南宋诸多城池。此外,韩侂胄任用的吴曦叛变,彻底打破了北伐的战略部署。

结局:开禧三年(1207 年),韩侂胄因北伐失利且在朝中树敌众多,被史弥远与杨皇后等人联合密谋诛杀。史弥远假传圣旨,令夏震在临安玉津园击杀韩侂胄。韩侂胄死后,史弥远撤销各地的宣抚使,并将韩侂胄首级献送金朝乞和。

历史评价:韩侂胄在历史上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一方面,他崇岳(飞)贬秦(桧),削去秦桧的王爵,改谥缪丑,大大鼓舞了主战派的士气,使南宋上下抗金情绪极度高涨,并且启用了辛弃疾、陆游等一批抗金主战派人士1。另一方面,他在政治斗争中排除异己,手段较为狠辣,且在北伐过程中存在一些决策失误和用人不当的问题。元人著《宋史》,将他列入《奸臣传》2。但也有观点认为,对韩侂胄的评价应该更加客观全面地考虑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局势。

“侂” 字的读音为 “tuō”147。其含义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寄托,依托:例如 “侂生”,意思就是寄托生命。

古同 “託”,有托付的意思。另外,在《广韵》中提到 “侂,毁也”,即有毁坏的意思。

——豆包

“存天理,灭人欲。”这是南宋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派的信仰。

然而此时北国已经铁血,北国的宋朝遗民在“南望王师又一年”中兴叹,而江南的王侯将相却“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宋朝自开国赵匡胤的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闹剧,让这个本身就先天不足的王朝就对军人心存芥蒂。

而南宋自开国以来高宗赵构就已经处处对金人卑躬屈膝,以至岳飞冤死,国家再难有仁人志士者!

但,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仍然看到,又一位被后人误解,甚至误读的权相韩侂胄!

他是北宋名臣韩琦的子孙后裔,他血仍未冷,还有一腔热血,所以他启用辛弃疾、陆游、张俊,这些不被待见的主战派!

想想68岁的辛弃疾站在镇江北固山赢来北伐的这一刻,或许有一颗壮志未酬的心,或许老臣泪流满面,是的,我们千百年后已经不记得稼轩的状貌了,然而,他的那阙词却永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是的,南国已经沉浸在一片靡靡之音中,丧失了恢复中原的志气,甚至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都是求神问道的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又哪里还有孙权在赤壁之战中面对强大的曹操奋力一战的豪情勇气呢?

是的,南北朝时期的刘宋政权刘裕,也有恢复中原之志;然而他的儿子刘义隆却好大喜功,匆匆北伐而导致兵败。

四十三年前,辛弃疾孤身一人,领着50多人,在金兵营里,斩首叛军首级喜冲冲的回到南宋,以为献上《美芹十论》可以领军恢复中原之志……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四十三年,老了英雄。甚至,当年赵国还有人问廉颇老将,是否还可以吃饭,引弓上战场,而如今就连问津的人都没有了,岂非不是讽刺?

是的,幸亏还有韩侂胄。他出身名门,而且又跟皇族联姻有亲,实际上也是掌握实权的大臣。

他在位期间,为岳飞平反,他改革民生,兴利除弊,将岳飞追封为鄂王。他在贬斥秦桧的制词中写道:“一日纵敌,遂贻数世之忧;百年为墟,谁任诸人之责?”

当然他也错付了吴玠的子孙,在四川的吴璘。

老子强,而不代表子孙就有风骨。吴璘听信金人的劝说,汝不见岳飞冤死乎?于是,他投降金人,甚至扬言要跟金兵一起进攻襄阳。

韩侂胄,看人也有不准的时候,他信任吴璘结果叛变。相信张俊,结果兵败。他启用辛弃疾,结果辛弃疾也以年迈,不日去世。还没有来得及上任就病死家中,临终前还大呼“杀贼”……

并且,韩侂胄还因推举皇后的嫌隙,被宋宁宗的杨贵妃记恨在心。最终,被史弥远和杨贵妃,后来的杨皇后,一起密谋在韩侂胄在上朝的途中谋杀……

死后,他的头颅竟然被割下送去金朝以为议和之资。令人唏嘘!

明代,李东阳愤愤不平到:“议和生,议战死。”身陨之后,众恶归焉。

南宋大臣也有愤愤不平者;

“自古和戎有大权,未闻函首可安边。

生灵肝脑空涂地,祖父冤仇共戴天。

晁错已诛终叛汉,於期未遣尚存燕。

庙堂自谓万全策,却恐防边未必然。”

其背景是南宋开禧三年(1207 年),权相韩侂胄主导的对金国的北伐以失败告终,金军乘胜南下。以史弥远为首的主和派联合宋宁宗赵扩皇后杨氏,设计杀害韩侂胄,将其首级送往金国,屈膝求和。当时的太学生作诗讽刺南宋朝廷这种屈辱的求和行为14。诗中表达了对南宋朝廷软弱无能、牺牲自己人求和的不满和悲愤,也暗示了这种求和方式并不能真正换来边境的安宁。

是啊,汉景帝时期,错杀晁错,七国仍然叛乱。而战国时期,燕国王子丹用樊於期的项上人头仍然无法阻挡秦军灭燕的悲剧。

江山空余恨,历史好轮回……

这或许就是历史。正如《明朝那些事》的作者当年明月说的一样:“历史,就是人们从来没有在历史中汲取教训”……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力 2024年10月20日 甲辰年九月十八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