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历了两次刻骨铭心的毕业季,一次本科,一次研究生。本科毕业的时候,非常舍不得我的死党们,无论男女。每每想到一别不知何时相见,就会产生说不出的心痛,感觉自己失去了一切。毕业后的一个月,整个人处于游离状态。现如今,昔日的一些朋友逐渐没了交集,当初的言谈欢笑渐渐地没了滋味,只能辨认他们的扣扣和微信头像,当真是渐行渐远。
到了研究生,心境大不相同。读研时,大家各忙各的事情,有空就聊会天,累了就睡觉,看的顺眼就聚一聚,称得上朋友的很少。直到毕业前夕,也没有什么不舍的感觉,只是发觉自己真的要彻底滚蛋了。留恋、珍惜、遗憾、憧憬、焦虑…复杂的感受持续了很久很久。
后来发现,自己交朋友的标准提高了。
流哈喇子的时候,一起玩玩具,就是朋友。
应付考试的时候,一起搞成绩,就是朋友。
远离家乡的时候,相互陪伴,就是朋友。
“钻研学术”的时候,价值观基本一致,才是朋友。
到了现在,价值观一致也不一定可以做朋友。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在变,惟有“变”是永恒的。
虽然我挣扎着看清这个世界,但还想相信,有些人可以一起走到最后。那怎样携手,才不至于渐行渐远?
只有践行践远。
维系友情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不妨设想,两个人中有一个在不断成长,另一个却原地踏步或倒退,最后必然没话可聊,关系破裂。也许快速成长的那个人没有想过抛弃朋友,反而可能是倒退的朋友认为“你变了”。到那时也没什么遗憾,来日方长,何必强求,谁也别怨谁。
所以,只有共同成长,共同努力,才可能践行践远,而不是渐行渐远!
经过深思熟虑,我挑选了一位好友,为他订购了专栏。让我欣喜的是,他没有认为我有病,精神分裂,或者鸡汤喝多了,而是开始每天认真阅读。虽然刚刚过去半个月,但是我们已经发生变化:
1.聊天更加高质、正能量。
记得大学刚毕业的时候,聊的都是分别多么的痛苦,多么怀念校园,工作生活多么糟糕。现在平均一周最多联系两到三次,但一定有一次是在周末,我们会对专栏、最近学习的东西交换想法和思路,分享彼此的进展,相互鼓励。我们更加关心对方的近况,更加注重问题的解决,更加注意不打扰对方。
2.朋友不断的和我分享资料。
他买了PPT课程,把课程链接、课件都分享给我,当然还有很多其他资源,这让我十分意外。为他订购专栏的初衷不是获得回报,而是希望他能够帮助自己,同时见证彼此的成长。对此,不必想那么多。不管朋友是出于回报,还是资源的共享,只要是良性循环,就要进行下去。其实这不就是想让别人帮助自己,首先要帮助别人,并让自己成为更有价值的人吗?
3.逐渐相信积累的力量。
半年前,我向他推荐了一个学英语的APP,于是这家伙就和我一样,天天练。前不久,他的学习效率始终上不去,为此很是苦恼。我也没有摸索出很有效的提高方式,只能告诉他,一天都不要停,每天的成长量要保持在某一标准之上。就在前两天,他砸给我一个截图,效率超过我了,并配上一句话:日积月累的,突然间就上来了。我赶忙点了个大大的赞,真心为他高兴!
我看到了彼此为了多一些进步而努力挣扎,一起迈出了践行践远的第一步,简直是人生第五喜。现在正在考虑,要不要把他“拉下水”,拖到007这个神奇的组织。
当然我们都有很大的不足。我是知识焦虑型,缺少耐心,每天睡觉时候都在不停的思考,执行某件事也没有节奏感。他是懒癌晚期型,每天要打很多卡,有的只是做了个打卡的动作,没有好好思考,好好去做,同样也缺少耐心。有时我会忍不住直接说出来,但说完就后悔。
挑剔别人的毛病,总是容易的。可是冷静想想,朋友需要独立思考,况且我的能力不足以指导别人,我也不可能了解别人生活的全貌。于是,我毅然决定遵守一个原则:
站在一起,但别靠的太近。
这句话原本被纪伯伦用来描述爱情,但我觉得用在友情,甚至亲情身上都是合适的。
朋友不是你的附属,爱人不是你的财产,亲人更不是你的奴隶。摆正位置,为对方留点空间,因为每个人都有仅属于自己的秘密。从这个角度看去,所谓的“闺蜜”是个伪概念,有多少人仗着朋友对自己的情感,指手画脚,最终的结局不堪设想。
所以,保持适当的距离,携手成长,践行,方能践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