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了一部电影《我是你妈》闫妮和她自己的亲闺女演的一部剧,剧情大概是一个叫秦美丽的单亲妈妈带着女儿赵小艺,赵小艺的爸爸是个画家,并没有具体提到为什么离婚,秦美丽美丽、独立、倔强,身边有很多追求者,但是她一个也没接受,女儿高考考进了表演系,她跟随女儿到大学所在城市打工,电影的前半段虽然是母女打打闹闹但是还算欢快,到了后半段剧情突然转变,秦美丽的积蓄被骗走,赵小艺的外公脑溢血去世,爸爸因为脑部受损住进疗养院(也没法帮助他们母女),秦美丽也因病住院,这部电影的整个脉络和文中一些细节交代的并不是很清楚,但是整体立意和主题是有感动到我,从一个女儿的角度去讲强势、美丽、整天约束自己的妈妈,高考前天天烦着妈妈管自己,后来接纳妈妈再心里上依靠自己,一种又爱又恨的状态;
有一个片段是秦美丽住院了,赵小艺抱着妈妈说:“妈妈你不要离开我,我要和你在一起。”我的眼泪唰唰的流下来,我们家的小宝也经常对我说这句话,真心做了一个妈妈之后才能体会当妈不易,孩子小的时候他依赖我们,长大了就事我们离不开孩子,让我更坚定和孩子一起成长的想法,等到他不需要我们的时候还能作为朋友一起聊聊天,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能言者无二三,要是能成为孩子愿意倾诉说说话的人也是再好不过了。
由这个电影又想到前几天看一档综艺节目,关于留守儿童的,讲几个嘉宾到桂林一个边远山村和那里的孩子共度三天的时光,期间记录了嘉宾和孩子们相处的过程,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状态,这些孩子大多8、9岁,父母在外打工大多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孩子一年见不上几次面,陪伴的时间少的很,但是已经能够照顾自己的起居,帮助大人做一些家务,孩子们很单纯也很可爱,他们渴望父母的陪伴,但是迫于经济的压力很多父母必须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又无法把孩子带在身边,其实这样的例子再我身边也常出现,很多身边的朋友也来自教为偏远的乡镇,再厦门打工,有些人觉得在出租房条件不好没有精力好好的照顾孩子把孩子留在老家老人的身边照顾,一个月回去看孩子几次;
当然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不同,对于别人的选择没有权利做评论,但是在我还没有成为妈妈的时候我就暗暗的告诉自己,无论将来条件如何一定要把孩子戴着身边,孩子最需要的并不是好的物质条件,是需要陪伴;
我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孩子一岁之前是我妈帮我带,每天下班之后就由我自己带,从出生开始孩子就是一直跟我睡在一起,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我妈提出把孩子带回老家,我和孩子的爸爸认真工作,我当下就回绝了这个提案,立马做出决定在工作和孩子之间选择了孩子,放下工作两年专心带娃,那时候我只有一个信念,我要自己带孩子,见证孩子的每一次成长,孩子是自己的,应该对孩子百分百负责;
孩子现在上幼儿园小班,白天大概有8个小时的时间可以外出工作,身边的亲戚总是说:现在孩子大了可以出去工作了,以后年龄再大就没有单位要了,现在我并不在乎别人的看法,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有好几个朋友向我抛除了橄榄枝,给我好大职位和待遇,但我深深的知道现在还不是我退场的时候,我的心里排位依然是:1、孩子,2、收入,3、个人成长,无论2和3是什么,孩子是排在第一位的;
我现在选择了一份简直的工作大概工作三个小时,剩下的时间我自己学习增长自己的技能,这样可以把大部分的精力保留下来在晚上和孩子相处的时间高质量的陪伴,晚上我们一起读绘本,画画,识字,做游戏,我希望孩子在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时间里能得到足够的关爱等他长大了需要独自面对社会的时候能够有足够的能量支撑他去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
他得到这套培乐多已经有两三个月,但是我一直都是随他自己随便完,他会拿出各种各样的玩具来进行拓印,印出汽车的外形,放在乐高上印乐高,他每次拿成品给我看的时候我就说“想法好特别,原来橡皮泥可以印这么多的东西”,我不急于教他怎么做立体的东西,玩具也需要自己体验,一上来就告诉他如何制作完全是把他的想象力困在我们大人的思维里,昨天晚上他邀请我一起捏橡皮泥,让我做点东西,我就搓了条状,圆,各种组合做了“蝴蝶酥”“千层饼”等有具体造型的东西,感觉他眼前一亮,原来还可以这么玩,他一下子来了兴致,约我一起做海底世界的生物,他让我先做一条鱼,我就做了,他“哇”的一下,感觉世界被点亮了,一下就get到要点,当下我真实的感受到了他瞬间顿悟的那种喜悦,然后他就提议做海胆、贝壳、海葵,我在边上默默的假装动手一起做但是是在观察他,他自己完成了剩下的三件作品;
虽然是小小的三件作品但是我真心的感受到了要是没有前期理解能力和其他方面的铺垫孩子没办法再这么段的时间内get到要点并开始独立制作;
我不知道别人的想法如何,我也不在乎别人如何看待,我只要知道我现在的方式是科学又适合我们家实际情况的方法,我就坚持继续做,孩子的教育是漫漫长路,做好眼下的工作,动待结出丰硕的果实,放下自己看似锦绣的前程专心陪娃我并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