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过那种体验。
说不出来是痛苦,还是酸爽的那种。
你正悠闲地坐在老家的沙发上,和父母聊着家常,吃着可口的西瓜,一家人欢声笑语。
下一秒,一串急促的闹钟声,敲碎了你的美梦。
强行重启的你,疲惫的关掉闹钟,
思念、孤独涌上心头,
再睁开眼,瞬间泪流满面。
生活,是最让你无能为力的洪流,
在裹挟中前进,还撕扯你和家乡的距离。
时间,是最让人猝不及防的东西,
不断在父母子女间作着无情的减法。
生活残酷的夹缝里,还有人间最真的温情。
珍惜每一次亲人相聚,珍惜每一次感动,
学着创造让父母感动的瞬间。
岁月沉淀后,都是美好回忆。
“您从不曾亏欠,该抱歉的是我。”
同事小刘给我讲过一个切身的经历:
一天,下班后刚到家。
父亲打来电话,用特别内疚的语气。
和我说,我明年…不干了,干不动了,
你以后可能要靠自已了。
语言中像是在征求我同意一样。
我当时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
我想告诉父亲,愧疚的不是你,而是我。
父母忙碌一生,从不懈怠,为你负重前行也心甘情愿,对自已什么都可以不要,给孩子却永远是最好。
只要你过得幸福,即使消瘦成一张旧报纸,父母也不愿停下来。
你的生活中,再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像父母一样,为你倾尽所有。
身为子女,我们更重要的是,不能一直靠父母的帮衬接济生存,而要学会自力更生。
能让父母的晚年轻松无忧,不为自己操劳,才是真正的孝道。
“有人挂念你,就像呼吸一样”
某天凌晨,听到一首歌。
莫名其妙有想哭的冲动,于是给妈妈打了通电话过去,她似乎已经熟睡了。
然而她只是在短暂缓过神后,就立马问我,是不是不舒服啊。
我说抱歉把你吵醒了。
她说没事,你没事就好。然后就是闲聊,我告诉她,我听了一首歌,然后突然很想你了。
她说,妈妈即使不听歌也很想你。
有了孩子以后,你就是父母的全世界。她又怎能不活在自己的世界呢?对你的挂念,真的像呼吸一样,自然而又不可或缺。
其实父母,才是那个最“懂事”的备胎。
子女在外面打拼,不断地应付着忙碌的生活,忙到父母都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你失恋、失业、买房子缺钱了,只要你需要他们了。
他们永远都默默站在你的身后,做那把撑在你头顶的伞。
此刻,你也许不想他们。但是他们却无时无刻不挂念着你。
有空了,多想起来他们一点点。
别只顾着维系友情、爱情,父母子女的亲情更值得浇灌,也别给亲情这份人间最珍贵的爱,留下无尽的遗憾。
“别把最坏的情绪,倒向最爱你的人。”
宁静的夏日午后,院子里的长椅上,并肩坐着一对母子。正直壮年的儿子看着报纸,年迈的母亲静静地坐在一旁。
忽然,一只麻雀飞落到近旁的草丛里,母亲喃喃问儿子:那是什么?儿子随口回了一句:那是麻雀。说完继续看报纸。
母亲点点头,若有所思,再看看草丛,又问了声:那是什么?儿子不情愿的抬起头,皱着眉:我刚才告诉过您了,妈妈,是只麻雀。说完抖抖报纸,又继续看下去。
麻雀飞起,落在不远的草地上,母亲视线也跟过去,又好奇的问:那是什么?儿子不耐烦了,合上报纸,对母亲说道:那是麻雀,指着草从,一字一句拼读:【莫一啊一麻!七一跃一雀!】然后,转身负气的盯着母亲。
老人并不看儿子,仍然不紧不慢的试探着问:那是什么?这下把儿子惹恼了,挥动着胳膊比划着,愤怒的冲母亲大吼:您到底要干什么,我说了多少遍了,那是一只麻雀,难道你听不懂吗?
母亲一言不发,起身回屋。儿子问:你要去哪,她并不回答。
过了一会儿,母亲回来了,拿着手中的一个小本,指到某页的某段,说道:念。儿子照着读了起来:【今年,我和刚满三岁的小儿子坐在公园里,一只麻雀落在我们身边,儿子问了我21遍“那是什么”,我就回答了21遍“那是麻雀”。每一次,我都拥抱他一下,一遍又一遍,一点也不觉得烦,只是感觉他天真可爱。】
读到这里,老人眼角露出了笑纹,儿子却泣不成声。
21与4的差距,不仅是数字,更是爱的长度和深度的差距。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孝顺父母,就是要少一点嫌弃,多一点耐心;要少一点歇斯底里,多一点和颜悦色。
“如果思念刻骨铭心,看到你种的树都难受”。
一九九几年,院子的橘子树被父亲砍掉了。我问他为什么不要了。爸爸说,容易想你叔叔。
二零零几年,小时候经常爬的枣树被爸爸砍掉了。我问他为啥不要了,爸爸说,容易想你爷爷。
去年,我把家里的花树全部砍掉了,儿子问我为啥不要了,我说,容易想你爷爷。
人们常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
演员高亚麟在参加《我家那闺女》节目时说: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因为父母在时,不管你是30岁的青年,还是60岁的老人,你都觉得死亡还很遥远,你老觉得有堵墙挡在你和死亡之间。但父母一没,你一下子就要直面死亡,一下子就明白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一下子就成了一个没有父母兜底的人。
那一天,真的会来,只是时间问题,与畏惧无关。
父母,就是我们的墙。这墙在,老院子在,橘子树在,枣树在,花树在,我们的根就一直在;墙倒了,院子毁,老屋塌,故乡亡,我们的灵魂再也没有缠绕的地方。
“你有多久,没联系父母了?”
一位老人孤独地拿着一部旧手机,走进一家维修店里去维修。
年轻的女店员看了看手机,告诉老人,他的手机并没有坏。
老人听后,目光显得有些呆滞,突然哭了起来:那为什么,我接不到孩子们给我打的电话?
忙,每个人都很忙。
忙着谈项目,忙着交朋友,忙着打游戏,忙着考研考公,忙着照顾子女,我们忙到给父母打一个电话的时间都没有。
在父母眼里,我们永远都是那个需要被关注的孩子。可是,经年过去,我们或许忘了父母也需要被关注。
我想,大多数人和我一样。越长大,见到父母、陪伴父母的时间反而越少。
从刚懂事的一天一次回家,到初高中的一周一次见面。
从上大学的半年一次寒暑假,到工作后的一年一次休息。
也许,余生不会再有几次。
人生就是这样,在一次次目送的离别中,我们渐渐成熟长大,父母渐渐变老离去。
时光无情地改变了他们的面容,父母对我们的爱却毫无保留,不曾改变。
所爱隔山海,山海亦可平。
如果有空想起来了,多给父母打打电话,多听听父母的唠叨,多给父母买个小礼物,他们都会开心得像一个孩子。
你的生活可能很单调,老家的生活更无味。多一份陪伴,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挂念,就是对父母最大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