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往大理双廊镇的路途,辗转而曲折。从昆明的长途车站搭乘早上10点半之前发往丽江的班车,途经大理。大理市区下车之后,必须在搭市内公交到短途客运站,立刻买一张去往双廊镇的车票。下午四点就是末班车了。
轻车熟路的当地人上车之后,便自行伸手去拿驾驶座旁的水烟筒,自顾自地抽起来。车子须客满才走。离站之后,随叫随停。在二级路上行驶了十几分钟,档位坏了,停在路边一家汽修店弄了半个小时,再次哐当哐当开出去。离开二级路进入乡间土路,又走了很久。
沿着洱海绕过一个大湾,终于转入双廊。大片墨蓝的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远处深翠的苍山环抱着洱海,近处的湖岸线有虬枝槁木。清凉的风灌进车厢,驱走一直弥漫肮脏车厢的异味。双廊小镇沿着洱海堤岸蜿蜒着,家家有自己的铺头,做着各自的生意。
车子一拐进小镇,就变成这镇中人的“私家车”。有乘客叫司机停一停,他要与自己的小叔子说话。又有人叫司机递钱给窗外的亲戚。更有甚者让司机停在电信营业厅门口等他们交了话费再继续走……
投宿傍着洱海而建的小院落。一进门,就是个开阔的院子,正对沧茫的洱海。旁边有个小玻璃房子,是一间lounge,朴素的桌椅和书架,可以安静的阅读。两层楼的木质房子,面对洱海,有四间房。就着湖堤建了个露台,放上遮阳伞和小几小凳,又搭出个棚子摆上睡椅,可以在清风里小憩。
清晨,睡到自然醒,起床后坐在露台上晒太阳。做饭的白族阿姨帮我煮了杯牛奶。一个人坐在藤椅上慢悠悠地喝着。早上的风是凉的。云层很厚,阴。胡乱记了些文字,借了辆单车,沿着乡野小路骑过去。
路口有种白族小吃叫乳扇,是将新鲜的牛奶稠化之后晾干制成的一种奶酪薄片,下油锅炸成金黄色之后撒上白糖。薄薄的乳扇被炸得很脆,一口咬下去,会发出薯片在嘴里裂开的咯兹。粒粒分明的白砂糖散落冰融化在舌尖,淡淡的甜味包裹着奶酪特有的酸味,将随之而来的香浓牛乳的味道烘托出来。
能量满满的一道小吃,既适合繁重的体力工作者补充体力,在骑行前吃它,也是再合适不过。
骑着车沿着洱海向挖色的方向过去。沿路有大片的玉米地,引洱海之水灌溉。在地里干活的都是女人。她们或者肩背竹篓,或者手提菜篮,白色长袖内衬粗布衣,外面套着板蓝根扎染土布马甲,腰间系着彩色绣花围裙,下身是宽大简易的粗布裤子,穿着玄色布鞋。行路的步伐都慢,却踏实坚定。
背篓,是一件颇为令人赞叹的运输工具。而且只有女人才懂得如何背竹篓。篓子空着或只装少量东西的时候,就单肩斜挎着背在后背。装满蔬果谷种时,可用双肩背负。
当篓子装满了沉重的沙土石料时,她们将篓子上一条打横的结实背带抵在前额,然后上身奋力前倾,借助坚硬的前额和清瘦的脊背坚忍地顶起沉重的背篓。当她们弓着身子,以一种“钻”的姿态缓缓向前移动的时候,那柔软身躯下所凝炼的钢的意志是令人敬佩的。
就在这些白族女人世世代代地辛勤耕作之下,大片大片的玉米地从洱海之滨一直延续到苍山之下。在重峦叠嶂和一片绿海之间穿梭,女人是如此的瘦弱,而瘦弱的白族女人与大自然鬼斧神工之间的抗争与共存,又被镌刻在这一片浩渺绿和烟波蓝之间。
日头正毒的时候躲回客栈,偷一个午梦。到太阳落山,再出来,沿洱海散步去玉肌岛,坐在小码头上乘凉。
午后的暑热尚未尽散,微风迎面而来,斜阳将余辉投落在一片碧波上,照出一湖滟潋。一对打鱼的夫妻正在收网:丈夫轻轻摇着小船,妻子麻利地理清围网收回船内。平平淡淡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这湖光山色之间,既是柴米油盐,又是风花雪月,还是地老天荒。
原创作品
2013年8月19日发表于微信公众号【并非关于吃的一切】
微信搜索:chilechilechile (谐音:吃了吃了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