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世代,这是我在简书创作的第?天,今天首页只有一篇我写的文章,我要写一个真实故事,我想分享世界真实的一面,与此同时,希望我的文字可以对得起你的时间。
这一年多,我的职业领域火了,但是我却没什么心气。可能是我过了十多年挣稿费的生活,新闻纸上第一次印上自己名字的那个场景依然还记得,但是快乐早已消退。现在还记得自己在写报纸社论的时候,暗自揣度王芸生的气度,非常喜欢《看重庆、念中原》这样的浩大标题,并模仿之。
已经不做媒体了。但每个人的德性都是被自己的历史所塑造的,所以骨子里对舆情的敏感总是挥之不去的。观察到现在,我终于明白如何形容这种繁盛的公众号写作现象了:小报时代。
引用一下维基百科:世界上第一份小报是英国的《每日镜报》,创刊于1903年。《每日镜报》强调文章简短、煽情,且大量采用图片;内容以娱乐新闻、体育新闻、八卦绯闻、民生消费、丑闻为主,较少报道大报所关注的公共议题与政经大事。因此,小报不仅指版式较小的报纸,也有了内容腥膻八卦、通俗耸动的意涵。
中国媒体业也有过大报小报之分,但是那些被列入“小报”行列的都市报却是令人尊敬的存在。转型时代几乎所有的冲撞都在城市这个舞台上上演,都市报的同行们扮演着过记录者的角色。相反,合纵连横间传扬宇宙间真理的《环**报》,则在国际上一般被认为是“小报”。可能是因为比较低级吧。
前段一桩谋杀案呈现出的公众号热潮,就是典型的小报时代的样子。和纸媒时代的小报场景相比,“互联网小报”起码有三点不同。
一、比纸媒的小报发行量大得多,发行成本低得多
二、由于传播成本的降低,未经证实的信息与未经传媒共同体审视的观念,乃至情绪不断自我强化
三、由于信息复制传播成本大大降低,信息过载,导致选择成本越来越高
更重要的是,纸媒时代的弊病被进一步放大。
纸媒最大的问题(也许真的是一个问题)是用一种方式塑造了人们的时空观念,经过纸媒从业者的工作,一段时间的历史被按照所谓的新闻重要性的次序排列,而一个具体事件的丰富性和后续延展性却被编辑部的采访计划、受访者范围和后续报道的延伸所决定。没发生的事情就不是重要的,没上头条的事情就没有头条重要。采访结束了,历史也画上句号了。这都是纸媒提供的一种镜像。
“互联网小报”是一种非连续性,耸动性的报道。这会造成一种什么样的认知呢?比如看多了咪蒙,你会觉得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是别人的,都是男人造成的。或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男人对我不公。全世界只有这一件议题,天地之间只有一个永远美好的“我”。
我已经厌恶了这种传媒时代。我喜欢出版是因为它的丰富性,深入性,以及一次次地涤荡旧有的时空观念和事件重要性排序。我记得读《历史三调》、《全球通史》、《天朝的崩溃》时,视野大开的快感。
大家好好写点东西,离公号写作远点吧。刚读到卡尔维诺的一段话,非常喜欢。
在其他媒体都超乎想象地快速,无远弗届、高奏凯歌,且眼看就要把一切沟通都简化成单一、同质的表面的时代,文学的功能是沟通各不相同的事物,且仅仅因为它们各不相同而沟通,非但不锉平、甚至还要锐化它们之间的差异,恪守书面语言的真正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