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必须是有生命的,老师能够追求自我成长……如果这个老师一成不变的话,她就不能给儿童创造一个有生命的环境。”这句话,同样适用与我们的父母。如果一个成人的生命状态是僵化的、封闭的,那么所营造出的家庭环境也必然是缺乏生命力的,这样的环境将会制约孩子的成长。而如果成人的生命状态是开放的、流动的,那成人将能够感知到儿童生命的流动和成长,并协助儿童的成长。
大自然创造了每个人,每个生命都是不同的。而每个人都能够自发的建立起一套生存和发展的系统,这是大自然赋予人的本能,因为这一点世界才变得精彩,变得有创造性,变得充满生机。
儿童将依据自己的个性建构他自己的思维和情感方式。比如在语言方面,我们发现说话晚些的孩子,他的逻辑能力比较强;说话早的孩子,相对敏捷,反应能力、应变能力比较好。你不能说哪一种好,哪一种不好。
蒙特梭利教育发放就是给每一个孩子提供发展的条件,自由是儿童最好的发展条件。自由中,儿童将已经懂得的东西反复练习并将它实体化。没有一个儿童不是在自己从事这一活动,这种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活动就是创造力。等到6岁一过,吸收性心智一旦消失,他就开始吸收外在的用语言讲述的知识了。创造力和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机智已牢固的建构在儿童的身上,使他终生享用。所以这个新教育的目的和方法,是同我们过去的教育观念截然不同的。
我们在面对孩子时,过去的成长经验和习惯表露无遗。我们太喜欢说教,这是我们受压制太多,没有办法对付成人,只好对付弱小的孩子。而成人意识不到自己的恶劣。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根本没有创造力,他会学会的只是察言观色,见机行事,以此来缓解自己恶劣的生存条件。
蒙特梭利认为: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两种能力是在儿童与环境交互作用下建立了心智能力后才发展的内在天赋能力。因为儿童要将环境中获得的知觉加以组织,所以环境又必须真实。蒙特梭利强调,这种抽象能力必须具备三项特质:第一,要有惊人的注意力及全神贯注的能力,这是几乎在沉思时才能出现的一种状态;第二,要有相当的自主与独立判断的能力;第三,要有随时期待着接纳真理与事实的信心。
传统教育中的“填鸭式教学”,不管孩子的兴趣到了没有,试图用引诱和奖励来唤起学生的热情,往孩子的脑袋里使劲“填”所谓的知识。在这种教育状态中,儿童的创造力会被深深地埋葬,6岁一过再也没有机会开发出来。新的教育方法就是使孩子不仅要知其名,而且要知其实,知其然,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
知其然也不是最终的目的,而只是一个结果,因为孩子感兴趣,所以反复练习,因为反复而专注,因为专注而产生了自我控制力,因为有了自我控制力而有了意志,有了意志力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上。所以知其然只是一个工具,借助它使儿童自我发展,这本来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学习变成了附带物。但当我们把这一切反过来,把学习和知识作为最终目的时,孩子的灾难就来了。
儿童在富有生命的环境中能够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一切潜能。如果你创造的环境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环境,这个环境会制约孩子的发展,因为在这种环境下你感知不到孩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