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太阳焦灼的烘烤着整个村庄,天上没有一片浮云遮掩阳光,空中没有一丝风的清凉,路上趟起一层厚厚的黄土滚烫滚烫。午后的村庄异常寂静、农人都在饭后休息纳凉。村外的树林里、路边渠岸的杨树上,知了扯着嗓子拼命的歌唱,几个孩子手持长竹竿蹑手蹑脚站在树下张望。
逮知了是先从逮知了猴开始,每年七月中旬前后知了猴陆续钻出泥土、爬树脱壳,这个时候就叫金蝉脱壳,也是知了从蛹蜕变成成虫的最后一步。晚上天刚黑,几个孩子就拿着手电在村南的杨树林里就开始转悠。杨树林是在村南一个一米多深的半截子土壕里, 树粗的如腿、细的如臂,一片密密麻麻人工种植的白杨林。平日里鸡鸭猪羊常在树林里寻欢、觅食、休息,遍地鸡鸭猪羊粪便。土地肥沃、水分充足,树干粗壮、林木茂密,平日里很少有人进出树林,夜晚偶尔有人进去大解应急。这林子就成了家禽家畜觅食的食堂,知了等昆虫生息繁衍的天堂。
林子地下一层厚厚的落叶,散发着一股枯枝落叶的霉朽又夹杂着人畜粪便的异臭。林子上空枝叶繁茂密不透光,虽是盛夏林子却潮湿阴凉。一个孩子只顾打着手电在树上寻知了猴 ,却被脚下一摊新鲜的粪便滑倒,拌了一个狗吃屎、扑向前面手又抓到一泡臭屎,惹其他孩子哈哈大笑。自顾抬头在树上寻找知了的孩子经常会被屎滑倒,自顾低头在树下寻找知了的孩子经常被树把头碰个大包。天黑透了知了猴开始钻出地洞向树上爬,一群孩子各自寻找目标,抓住知了猴放进各自的瓶瓶里。还有的知了猴刚用坚硬的前足,在地面拨开了一个小洞准备探身出洞,拿小棍给洞里一桶知了猴本能的用前足钳住木棍,往上一提又抓住一个知了猴。
知了猴爬到树枝稍高的地方开始蜕变,先是背上出现一条黑色的裂缝时,蜕皮的过程就开始了,头先出来,紧接着露出绿色的身体和褶皱的翅膀,停留片刻,使翅膀变硬,颜色变深,便开始起飞。整个过程需要一个小时左右。
晚上二三个小时一人就能逮几十知了猴,第二天洗净热锅用油煎熟背干,在那年月这是绝好的美食野味。知了营养丰富,味道好,现在很多饭店都把油炸知了当成了特色美味佳肴。知了以其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维生素及各种有益微量元素均高于一般肉类食品,而成为食品中的蛋白王。
知了蜕下的知了壳医用名叫蝉蜕,有很好药用功效:散风除热,利咽,透疹,咽痛,音哑,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惊风抽搐等药效。那时候把拾到的知了壳当中药材卖,就成了我们暑假的一项主要收入。把拾来的知了壳攒到一起统一交到村卫生所,三个知了壳卖一分钱,一个暑假拾到的知了壳多了也可以卖个一二块钱,一可以贴补家用或者当成开学的学杂费用。
逮完知了猴便开始逮知了,逮知了是要赶到正中午天最热的时候才好逮。天热了知了叫的最欢,听哪片树叫声大那片树知了就多,站在树下听知了叫声在寻找知了在哪个树的哪个树枝上。中午天最热的时候也是知了根据叫声选择配偶的交配时间,经常一逮还能逮上二个正在交配知了。
逮知了有三种逮法:第一种是用桃胶粘,那时村里家有桃树的人极少,要找到桃胶也很难。把找到的桃胶用小树枝挖下来缠搅着粘在长长的竹竿头上,天是越热桃胶越粘也越好粘知了。一次几个小伙伴偷着跑到别人家后院刮桃胶,没注意被栓在后门里的狗把一个孩子的腿咬了。急忙找主家拉住狗剪狗毛,烧了狗毛敷在伤口上,接着又疯跑着去逮知了。知了是复眼身后几乎是它的盲区,站在树下发现了知了就蹑手蹑脚的从知了身后举起长长的竹竿。慢慢的向上趁其不备粘住知了的翅膀,知了便飞不动了,然后抽回竹竿,一个小朋友帮忙从竹竿的桃胶上摘下知了。因为天天逮知了,后来桃胶不好找了就用椿树上的胶代替桃胶,虽然效果没有桃胶好,但是也能粘到不少知了。
第二种是用马鬃套,为了楸到马尾巴上长长的马鬃,几个小伙伴趁着中午生产队饲养室饲养员回家吃饭时间,偷偷遛进马圈。趁着马在吃草料蹲在马屁股下,在马尾巴上找最长的几根马鬃。轻轻的把几根长马鬃攥在手里,猛的一扯准备起身就跑。还没等起身跑呢!就被机警敏捷的马后蹄子一抬给撂倒。痛的那孩子躺在粪坑里嗷嗷乱叫,其他几个孩子一看四色不妙,抬起那孩子的胳膊腿就往饲养室外跑。学着电影里的抢救方法,捶背、压胸、掐人中,一番胡乱折腾,那孩子慢慢缓过神来。把手里拿着的马鬃交给身边的同伴,情景如同电影里革命同志牺牲前,告别身边战友转交党费的一幕相同,场面催人泪下情景蔚为壮观。
有了马鬃就可以开始制作逮知了的工具了,先找一根长竹竿,然后在长竹竿的小头上用细钉子锥二个小眼。把马鬃从竹竿上的小眼从上而下的穿过来,二个马鬃头挽上结与一根长线绳绑在一起。套知了的工具做好,然后就和几个小伙伴趁着中午天正热跑到树林或者渠岸边上逮知了。站在树下跟着声音寻找知了,发现知了把马鬃撑开一个鸡蛋大的活扣,从知了背后伸出长长的竹竿,马鬃很细一般知了发现不了。然后慢慢的从知了的头上下套,一旦套上知了就快速的一拉细绳,活扣快速收缩就套住了知了。然后收回竹竿,另一个小伙伴快速接应抓住知了松开活套,如此反复一个中午也可以逮到几十个知了。一次几个小伙伴中午用马鬃套知了,一个知了落的位置稍高,长竹竿够不着。几个小伙伴商量搭人字梯够,一个大点的孩子蹲在树下,另一个身子轻的孩子站在他的肩上。蹲着的孩子慢慢站起,另外二个孩子一左一右扶在两侧,在上面拿竹竿套知了的孩子,仰起头身子向后正准备套知了 。底下扶的两个孩子没有扶好,上面套知了的孩子便摔了下来,砸了下面的孩子,自己也滚到渠里。把腿划了一个口子血流不止,其他三个孩子慌了手脚,在路上抓起一把热黄土敷在流血的伤口。用手按住黄土,三个孩子一起嘴里念叨着:面面土贴膏药,大夫来了就好了。面面土贴膏药,大夫来了就好了。一连念了三遍,果然血止住不流了。这种止血的方法很灵验,以前在农村不管割草拿镰把那里割烂流血,就地抓一把黄土往伤口上一按,连念三遍:面面土贴膏药,大夫来了就好了。立马止血,十分灵验。
第三种是用塑料袋套,那年月塑料袋很难找,就找来一大片塑料纸用剪子剪下二本书大小的一块,用针线缝成一个长方形的塑料袋。男孩子手笨自己缝不了,就求比自己大几岁姐姐帮忙缝。女孩子就提出条件以工换工,让男孩子帮她拔几根鸡毛自己做鸡毛毽子。几个男孩子追着公鸡满街乱跑,鸡飞上了墙打翻了邻家墙上的簸箕,簸箕里凉嗮的豆子倒了一地。邻家骂鸡的主家,鸡的主家提着棍去找一群惹事的孩子。
缝好了塑料袋,再找一节粗铁丝握成一个与塑料袋口一样大的圆圈,把塑料袋缝在铁丝圈上。再把铁丝圈用细绳子或细铁丝固定在长竹竿上,一切就绪就可以逮知了了。大中午天正热,扛着长竹竿在树林里听着声音去找。这种方法逮知了的效果最好,只要发现知了用塑料袋的园口往知了上一套,知了一受惊就自动飞到塑料袋里。然后塑料袋口朝下快速收回竹竿,接应的小伙伴快速的把手伸进塑料袋里逮住知了。再狡猾的猎人也有失手的时候,一次一个小伙伴拿着塑料袋套住了知了,还没有来得及把塑料袋口朝下知了就飞了。他拿着长竹竿追着知了跑,慌忙中没看清脚下,一头窜进大渠的泥水里,气得那孩子就势在泥水里洗了一个泥水澡。大中午天气正热,几个小伙伴索性都跳到泥水洗澡降温。一会便在泥水里打起了水仗,从头到脚全是稀泥和水,也分不清谁是谁一通乱抓乱打。一直耍的精疲力尽,才上岸休息接着再逮知了。
逮知了的最大乐趣不仅仅是玩,而是在缺吃少穿的年月为了吃知了肉。一年半载闻不到肉腥、也想不起猪肉长的是个啥模样,吃知了肉就是为了解馋打牙祭。用黄土和一摊稀泥把知了一个一个用稀泥包裹起来,捡一堆干树枝在渠岸边的树荫下生一堆火,把黄泥包好的知了放在火堆里烧。就如同《射雕英雄传》里的洪七公,把偷来的鸡用泥包裹起来放在火堆里烧的叫花鸡一样。大约二十多分钟火堆里包裹知了的黄泥团烧的干透了 ,打灭明火拨出一大堆包裹知了的泥疙瘩,四五个小伙伴围坐在一起。一人抓一个冒着热气的黄泥疙瘩在地上磕开,一股焦糊的味道冲进鼻孔,刺激到舌尖上的味蕾,诱发出咽喉的口水,顷刻间口水便流到了嘴角。久未闻到肉香,谁也顾不上烧手、谁也顾不上说话、谁也顾不上别人,各自剥开知了的头,吃起知了头里仅有玉米粒大的一丁点肉。一人吃了几个知了,大家便放慢了吃的速度,开始嬉笑着对方抹得五花六兰的脸。看到了别人满脸的黑,却看不见自己被别人抹得还花还黑,一个个把脸抹得都像唱戏里的尉迟敬德。打完了牙祭解了馋,这才欢笑着、打闹着扛着逮知了的工具回家,约好明天中午继续逮知了。
知了是一个苦命的虫虫,一生经过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成年知了把卵产在树上,卵孵化成幼虫钻入土中,以植物根茎的汁液为食。幼虫成熟后,爬到地面,脱去外壳羽化成能飞的成虫。成年的知了又开始交配产卵,只能存活短短几个月。知了一生十分之一的时间活在阳光里,十分之九的时间活在泥土里,脱变成成虫的短暂时间就是为了生生不息的繁衍后代。不兴的知了却被我们活捉住放在火堆里烤着吃了,知了生性命短,从知了猴开始就逃不出我们一群孩子的魔掌。
随着时光的飞逝,年龄的增长,那曾经逮知了吃知了的快乐时光,只能是我们童年记忆里的一个飞花小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