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妈,我走了啊!”
“几点了?”
“一点二十五。老师说1:50就得进考场呢!”说这话的时候,小明已经挎好书包,穿好衣服,站在门口了。
“你坐妈妈车走吧,我送你。你等一下,我拿几张纸就走。”
……
妈妈走来走去,一直在收拾东西。小明急了:“妈你好了没呀?快迟到了!”
事情到这里,一切谈话都是正常的。如果你是妈妈,你会怎么说?
好吧,让我们来听听这位妈妈的回答:
“急什么急?你急着去学校干嘛?这还有半小时呢!急着去找你的什么朋友玩呢吧!你看看你,脸怎么那么脏?每次洗脸都舍不得好好洗,说多少次了!赶紧洗脸去!”
小明一脸不高兴地走到洗手间,对着镜子擦脸。“说你坐我车走吧,催什么催!不比你走得快吗?那么着急要么你自己走路去吧!”妈妈一边收拾东西,一边说着。
听到这话,小明放下毛巾,夺门而出。
02
寒假,在外地读大学的朵朵回家了,弟弟很开心,他们相差11岁,虽然玩得不那么融洽,但弟弟依旧喜欢姐姐在家的日子。
一天姐姐外出归来,拿起茶几上的口香糖罐子摇了摇,大声问:“谁吃了?”
客厅里有弟弟,弟弟的同学。朵朵说这话的时候,眼睛盯着弟弟。
“我吃了两颗,不过是他让我吃的。”弟弟的同学看见大姐姐恼怒的神情,有点害怕地回答。
“是吗?”姐姐瞪大了眼睛,盯着弟弟。
“嗯。我们就吃了……”弟弟话还没说完,嘴巴就被塞了满满一嘴口香糖。
“谁让你吃我东西!让你吃!让你吃!都给我吃了不能吐!”姐姐将一大把口香糖塞进弟弟嘴里,然后咣地一声把空罐子狠狠摔在地上,又砰一声摔上房门进了自己的房间。
弟弟和他的小伙伴都吓傻了,鼓着腮帮站在原地大口大口地用力咀嚼。
妈妈闻声过来,一边扫地,一边不紧不慢地说了声:“活该!谁让你吃姐姐的口香糖!”
03
嗨,前面生气的妈妈和暴怒的姐姐,有话好好说嘛!多大点事儿呀!
我自己不是个很会说话的人,工作了这么些年,也依旧不是个善言谈,有好人缘的同事。与人不远不近,保持安全距离,这是我的相处模式。我自乐于这种模中,有种莫名的安全感。
昨天,约了中学时的好友相见。我们有近二十年没有见过面,手机通讯也很少,我们大概是靠看对方更新的朋友圈来延续这份情谊。
都说身在异地,生活环境不同的老朋友“相见不如怀念”,但我们却聊得口干舌燥,忘了时间。
晚上七点三刻,好友的老公打来电话,相互一问居然谁都没有去接儿子放学。
“那我去接吧”,说着她挂了电话,站起来准备要走。
“我老公有事去不了,给我打电话又没打通,但是自己脑补了一下,觉得已经告诉我了,让我去接。”她说这话的时候,一直笑眯眯的。
她麻利地穿起大衣,登上靴子走了。留下我,坐在沙发上发呆。
我在想,这件事换成我,我会怎么说。我一定会气急败坏地在电话里吼:“这么点事让你办都靠不住,我还指望你什么?你脑子进水了吗……”吧啦吧啦最后黑着脸挂掉手机接孩子去了。恩,没错,十有八九我会这样。
晚上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脑子里都是好友笑眯眯的眼睛和那句开玩笑一般说着的“脑补”。最后抓起手机,发微信给她:(接孩子这件事)怎么做到不生气的?
她说,把事情解决了就好了,说那么多有的没的干吗?最后,她说了一句:
人生苦短,何必互相为难。
我忽然想起我们认识的那一年,她邀请我去她家里玩。客厅有一套音响设备,我坐在地板上鼓捣着几根线,不知道该怎么连接,就问她怎么弄?我至今清楚地记得她是这么回答我的:“亲爱的,你这么聪明,一定知道怎么弄。”
她看着我,笑眯眯地说着,像今天一样,眼角弯弯,嘴角弯弯。
我真的只花了一小会就连接好了,那天下午我们卡拉OK嗨了好一会。
04
“亲爱的,你这么聪明,一定知道怎么弄。”
哇奥,听起来多么悦耳,多么舒服,那是我第一次听到别人对我这么说。之前我听到的,大多是:“真笨!这也不会!”虽然,这句话也不是针对我,但这样的话每天都会在耳边响起。
为什么我不能好好说话?我在人前也是彬彬有礼,为什么面对我的爱人,我就换了副脸孔,还换了副腔调?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我们对待上司毕恭毕敬;对待客户骂不还口,客户虐我千百遍,我待客户如初恋;对待同事朋友,甚至对待陌生人也都那么和善,为什么偏偏到我们最亲近的人身上,我们就换了副嘴脸?
是因为他们柔弱可欺吗?是因为他们不会离我们而去吗?
未必吧!你的丈夫想必比你魁梧,你的孩子只是现在还小,视你为他的全部,即使你打他骂他,他还是会一边哭着一边喊着:“妈妈,抱抱!”——他们不会离你而去,只是因为他们爱你。
换句话说,你就是个欺软怕硬,有恃无恐的家伙吗?
Oh, NO! 我可不是这样的!我也不要成为这样的人!
我成长在一个普通的传统家庭,我的父母不善表扬与鼓励,更喜欢否定与批评——不论是夫妻之间,还是教育子女。他们总是对我说:
不行!
这样做不对!
你出去混那么久,混出什么名堂了?还不赶紧回来!再过几年你就能更好吗?
他们甚至还冷嘲热讽,把我当年年少轻狂时候说的话拿出来讥讽我。
oh, NO! 我生气地想骂人,却又不会说脏话——就是在内心想想也不会。最后这句话我听了大概有将近十年。听这话的时候,我无比地懊恼,颓丧,真的想翻脸不认他们。
可是结婚后我惊恐地发现,我在重蹈母亲的覆辙,我对丈夫的否定多于夸赞。我总是说“你怎么这么笨!”“你除了会码代码,还会干啥?”“这么简单你都弄不好,你没长脑子吗?”……
我几乎从没笑眯眯地对他说:“亲爱的,你那么聪明,一定可以的!”嗯,光是这么想想,我都会起一身鸡皮疙瘩。
可为什么不可以呢?
有话好好说,不要那么多指责,不要那么多无关的牵扯,就事论事地好好说话。生活中大多都是些琐碎的鸡毛蒜皮,不是大是大非的问题。频繁的语言暴力会让整个家庭沉浸在一种黑暗的恐怖气氛中:要么针尖对麦芒的鸡飞狗跳,要么鸦雀无声的死寂。
也许我们做不到西方家庭一样说“请,谢谢,对不起”,但至少要杜绝语言暴力。
故事一里的妈妈完全可以心平气和地说:“你再等我一下。你坐妈妈的车走,五分钟就到了,肯定不会迟到。你的脸有点脏,去洗洗。”
故事二里的姐姐,可以对弟弟严肃地说:“不要随便动别人的东西!虽然我是你姐姐,但是你也要征得我的同意才能动我的东西!下不为例!”
这个比弟弟大11岁,上了大学的姐姐怎么会狭隘到为了区区一盒口香糖暴怒到粗暴地将一把口香糖塞进弟弟嘴里?更何况还是当着客人(弟弟小伙伴)的面?而这位妈妈更是失职,不仅没有借此教育女儿的过激反应,还居然用“活该”说自己的儿子,就将这件事就稀里糊涂抹过去了!
有话好好说,是自我情绪控制的能力体现,也是完成自我修行的重要一步,尤其是我们为人父母后。
一个从小成长在语言暴力中的孩子,在家庭里接受到的交流方式大多是消极负面的;在他与别人相处的时候,就会将这些负面的东西自然而然地输出,于是批评指责,恶语相向就成为他与别人沟通的方式。这样的孩子在一个集体中,很可能被孤立;而一个从小被孤立的孩子长大后,很难快乐地生活。更可悲的是,这种现象会在一个家庭里代代相传,恶性循环下去,除非这些人有很强的自我修正能力。
若你觉得我小题大做,那未完的故事也许可以说明些什么:
故事一里的小明在上学路上,遇到同学问他戴表了吗?小明回答说:“我戴不戴表关你屁事!”于是,瘦弱的小明被同学狠狠推了一下,摔倒在地。
故事二里的朵朵其实是小明的姐姐,故事一里暴躁的妈妈也是故事二里说“活该”的那个冷漠的妈妈。
所以,请,好好说话吧!从此刻起,当我们生气的时候,先闭上嘴,心里默数三个数,再开口——如果不行,就五个数。让我们一步一步来,告别那张曾经丑恶的嘴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