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是以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想要达到的目的为基础的。首要目的就是归属感。孩子对想要达到的目的并没有清醒的意识。有时候孩子对如何达到自己的目的想法也是错误的。比如他们想要得到归属感。但他们为此所做的努力却很笨拙,行为也就会变得让人不理解。甚至惹人讨厌,越是这样,他们就越想要追求归属感,这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比如两岁的宝宝看着刚出生的小弟弟,从医院回到家时发现妈妈给予宝宝的关注更多。但两岁的孩子想的却是重新赢回妈妈的爱。他笨拙的把自己的想法表现为像一个宝宝一样。结果适得其反。
正如上述事例一样。,孩子的不当行为建立在错误的想法之上。当一个孩子行为不当时,需要大人把这一错误行为看成一个密码,并且问自己,他真正想要告诉我的是什么呢?此时也许我们找不到背后的密码。但是我们通过这一行为,能够向孩子表达我们在了解孩子的隐含想法。这时孩子也能深深的感受到自己被理解了。
孩子的察觉能力很强,但解释能力却很差。所以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们不是要去问孩子,而是要去问自己。
这让我想到了又一个两岁的宝宝,宝宝再一个月没见到妈妈时表现良好,相反,见到妈妈后却变得暴躁易怒,经常哭闹,这是孩子想在妈妈身边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以哭闹这种大人看来不正当的方式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