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始看老舍的书,从《四世同堂》开始看,刚拿到手,感叹部头真是大,联想到文章的主题,一个家族的历史,感叹恐怕也必须有这么长的篇幅才能写的完整。
说到我的阅读偏好,大时代中的家族史算一个。现在网络上很火的一句话,叫做: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一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我对人的心理很感兴趣,如果置身于一种极端环境下,人会有什么心态,又如何从而影响到他的种种行为,我对此很有了解的冲动。是不是也有另一种类似猎奇的心态,这我就不得而知了。
之前非常迷恋《百年孤独》。那是属于刚看完一遍,没过瘾须马上再看一遍的书。飘摇动荡和飞速演变的时代里,家族中的每一分子都无法独善其身,人人有不同的天性、禀赋,也有不同的追求和际遇,这些都通往一段段截然不同喜乐无常的人生。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过的较为顺畅的人,会竭尽全力“更上一层楼”,或至少维持自己现有的体面;过的坎坷艰辛的人,有些振臂一呼想要逆天改命,更多的是随着时代的大浪飘摇不定,逐渐被湮没,最后,也许没有什么能够留下来的。雁过无痕,都是美化的说法,其实就是尘埃草芥,活过却又没活过。
《四世同堂》里面就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小人物。原来总觉得这些总出现在语文书里的作品似乎是为了“批判”什么,为了“彰显”什么,为了“鞭挞”什么而存在,因此并没有真正严肃地对待过它。最近一翻,如获至宝。感叹老舍真的是国宝级作家,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实至名归。
他笔下的人物没有一个脸谱化。什么阶级、什么斗争,这都不是他写作的思路,他写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情绪非常丰富,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高尚的一面,也有其难言之隐,老舍并没有站在评判的角度,去一个个审问这些人物,倒像是他只是个观察和记录者。
这份观察和记录却细致入微。
许多百转千回的情绪在他文中流淌出来,用一种十分客观的方式。京城陷落的时候,大家人人自危,但是大众都不愿当亡国奴,私下来都想找日本人拼命,任谁看起来都是即使不算伟光正,内心也绝对磊落的英雄。但是时间一久,那口气像是慢慢地瘪下去,没有剧烈的冲突引爆人们心头的恶气,反而有种不正常的平和。
许多人发现日子还是要继续过,生意还是得继续做,老舍似乎并不认为这是一种麻木不仁。像钱默吟这样一直将自己的价值与艺术和美之类的不朽之物联系在一起的人,开始思索什么才是一个亡国奴该有的心态,从而生发一种自我牺牲和自我感动。这种为国捐躯的勇气老舍也并没有加以歌颂,字里行间让人甚至有种荒诞的感觉。我想他是很敏感的人,他知道每一种行为背后的弯曲幽暗的心理,所以他不鞭挞,不讽刺,一切都转为一种睥睨般的慈悲。
我认同且热爱这种写法,把角色像真实的人一样来尊重和理解,他一定是个极其善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