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佐藤学教授历经20多年,访校、听课、改革工作的记录和思考,李秀湄教授翻译的第一版在2002年,现在所看到的2014年修订的新版。本书记录的教学现状距离现在已经20多年来,但仍然对当前教育有所启迪,是值得拜读和思考的。
本书分为四章:
第一章 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
第二章 改变教学——学校改变
第三章 设计课程
第四章 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
看到书名《静悄悄的革命》,便会思考为什么要革命呢?要怎么做呢?
★ 为什么要革命?
革命,是对现状的不满意,追求更加理想的状态而进行的行动。目前教学的现状——陷入了虚假的“主体性”神话。什么是“主体性”神话?即把学习理想化为只由学生内部的“主体性”来实现的神话。认为一切学生自主的学习都是理想的学习。让教育成为仅仅针对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自身的性格取向来进行的神话。以学生为“主体性”是一个假象。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可以解释这个假象。例如课堂上有很多规则,如上课的手势,口号等。这些课堂规则其实是不平等的,学生在被规定和要求的情况下,对教师的要求进行应答,用一个确定的答案,可是在学习中那些不确定的表达和思考,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反应,这样的“主体性“极为片面啊。
“手势”教学把学生当成了教学过程中只能向教师打手势的被操作的对象,这种教学把教室里的相互对话与日常的相互对话割裂开来,使其成了认为的游戏。
造成“虚假的主体性神话”的教育现状的原因
自由教育在二战后得到进一步发展。社会将“学习即生活”理想化的同时,大环境下的教学形式是统一的。社会评价方式,选拔标准倾向与精英教育,过度追求知识的积累,准确表达应当是对信息的积累。社会发展在加速,教师的认识上存在混乱,学校事务性工作增加占据了大量的实践,教学质量要求提高增加了教师工作压力,家校之间的不信任也加剧了教学的焦虑。
对学习的三大错误认识:一是把学习当“坐“学来组织的。认为学习只需要脑神经细胞的活动,而不需要借助任何媒介就可以完成,在认识上和实践上都把学习与物、与人、与工具等媒介分离开来。二是一直把学习看作是仅有个体单独完成的行为。三是没有认识到学习是在表现学习、与同伴共享学习的过程。
★ 如何革命?
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搭建学习共同体,以学为中心的教学
去 “主体性神话”, 看见“被动的能动性”的“应对”。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活动的,因此体现了其在教学活动的被动性。这里用的是“应对”而不是“应答”,在应对之中会更加强调倾听的重要性。书中用的是倾听,我更喜欢用“看见”来表达——对学生完全的看见,看见他准确的回答,同时也关注到他言语行为背后的东西。学生从言语、行为、情绪、思考中会告诉我,他现在需要学习的是什么。
学习是在交流和实践中进行的社会性活动。教学内容需要调整,注重综合学习和学科学习的组合,“登山型”课程和“阶梯型”课程的搭配,以“量体裁衣”和“交响乐式”的形式组织教学。“阶梯型”课程,以“目标·达成·评价”为单位的活动单元。“登山型”课程,以“主题·探求·表现”为单位的活动单元。“服装裁剪”式教学活动, 即对应学生的个性,创造课程。注重对学生的看见,回归到学生个体上,因材施教。“交响乐团”式教学活动, 在教室里,各种各样的意见、想法相互呼应便产生了如同交响乐一般的教学。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与人和物的交流、碰撞,在交流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学生在认识和表现事务的同时,也在表现自己并构建和他人的联系。在这类学习行为中,其不确定的思考或表现与那些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确定的思考或表现容易变成一种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为,而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在创造性思考和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一切创造性行为都是发自不确定的语言,探索地进行着地行为。不确定地言语能深入其他学生地心中,能有实实在在地说服力。
综合学习类似于项目式学习,具有“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的特点。综合学习的主题来源于生活,因此,具有公民教育的社会性质,同时打破了教学的环境限制,以学为中心,联接了学校、家庭、社区,形成大范围理想化的学习共同体。同时,综合学习没有固定答案,学生在学习中学习学习的方法。同时,书中也提到,综合学习存在的强化学生偏见和挂念不同的危险。因此,综合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科教学以内容为核心进行教学,能够快速的积累大量的知识。两种教学都是实现学习的课程。各有其适合性,良好有效的组织,两者式看不出来差别的。
“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即是让那种与物与教材对话,与学生与教师对话,与自我与自身对话的学习成为教学的中心。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相互欣赏的活动的学习。也可以说,就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
在教学中,教学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要素。书中提到“润泽的教室”。大多数教师误解了学生的愿望,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通过这句话能够很好阐释环境这一要素的要求。从容平和安心的要求,需要这个环境提供安全、舒服,被尊重,被看见、被理解、被支持、被陪伴的效能。
大多数教师误解了学生的愿望,学生需要的是“能从容平和地、安心地学习的学校”。
教师在这一革命中,是至关重要的。这一变革的发起者就是站在一线的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会因为类似学生“学校不快乐”的呼声等情况而产生强烈的无力感。改变教学和课堂,改变学生和班级,就是革命的基本目标。这要求教师是一个爱学习,爱学生,爱教育的人。教师需要在保证教学进度的同时,关注到学生的全部,解决好学生抛出的每一个球(问题和挑战)。同时,在课程改革的同时,需要教师的学习素质和探索精神与学生学习时同步的,将与学生的课堂,视为一起共度的愉快时光。在教学中,适当的组织家长和社区的参与,促进家校共建工作。
教师边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耳静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在对话的过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能在有这样的教师的教室里学习的学生是非常幸福的。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的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和交流各种各样的意见和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以让学习活动更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各种引发“交往”和“联系”的活动构成了教师工作的主轴。
本书第二章讲述了学校进行变革的方法论,第四章展示了学校改革的真实实践。目前,我只能从自己出发,以书中提到改革教研的方法,指导自身的教研教学工作。在听课时,教研中,需要把关注点放在,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关注教师与学生学习实际的对应。在教学日记中,要用日常的语言来描述具体的实践,切实的感受,面对的挑战,记录学生的学习,挫折以及如何克服的。
学习的三位一体论——所谓学习,是与作为教育内容的对象世界(物)的接触与对话,是与在此过程中发展的其他学生的或教师的认识的接触与对话,是与新的自我的接触与对话。学习是通过创造世界(认知的实践)、人际交往(交往的实践)和完善自我(自我内在的实践)这三种对话实践而完成的。
我如同书中描述的情形,我将公开课看成任务,害怕推门听课。其实,是对自己教学的不自信,是不愿意在同事面前揭短,害怕同事的指责和批评。阅读之后,我有更打开一些。我接纳自己作为新老师的不足,我也会去调整自己,关注学生,关注自己的成长。关注点在哪里成长就在哪里。
读了本书后,我回顾反思,在之前每个月的访校听课中,老何都会说到,在什么情况,哪个学生有了什么言语和行为,这是真实的在关注学生,且在这些细小真实的反馈中,是能够给到学生更多的看见,也给到我更多的思考。老何常常会问的问题:你想做什么样的教育?曾经,我一直觉得,我作为新老师,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可是今天意识到,这就像是一个愿景,目标,最后要达到的那个地方一样,会持续的指引着自己前进的方向。
我的回答不了,是因为我的答案是不固定,所以当时并不知道怎么回答,或是不敢回答。可是,这个东西本来就是在不断改善,迭代,细化的。随着自己的经验的积累,了解和思考的深入,关于个人教育的理想才会逐步清晰。所以,这个问题要想,要细想,要回答,要认真的回答,要放在眼前,放在心里,放在每一天的教学和思考里。
“想成为什么样的老师”?
“想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想做什么样的教育”?
我想这三个问题都是想要常常拿出来思考的。思考自己的教育理想,思考理想与社会发展的契合在哪里,思考自己教学,思考师生关系,思考学生的各个方面。
看完这本书能够让我对学习和教育的认识更为清晰了一些。方法性的知识也找到了一些。类似于这样的书籍,之前我看起来真的还挺困难的,确实是在有了教学的经验之后,自己沉浸下来就会看进去,且觉得很有趣。清晰认识,察觉不足,深入思考!
在学校里的学习既不是学生一个人一个人的孤立的活动,也不是没有教师介入而进行的活动。它是在教师的介入下,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这才是学校中“学习”的本质。
在学校里的学习既不是教师一个人一个人的孤立的活动,也不是没有学生、同事、家长、社会介入而进行的活动。它是教师自己主导下,他人的帮助和介入下,与学生一起成长的活动,这才是学校中“学习”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