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所著。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走访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他在书的序言中说:“‘静悄悄的革命’即是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这种学习是创造以相互倾听为基础的教室里进行的交流;是那些力图实现创造性的、合作性学习的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也是让家长参与学校改革,使相互合作得以具体化的联系载体。”这是种革命是力图创建一个“学习共同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佐藤学的这本专著可以说是他常年立足于教育实践研究成果的总结,这些总结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有自己的反思,对一线教师来说是一本非常接地气的教育专著。
我开始读这本书是在第33个教师节。那天清晨,我的微信里收到许多学生送给我的祝福。他们有一些是我刚大学毕业时带过的学生,有些是我只教过一个学期的学生,却依然记得我这个教过他们的老师,在节日里给我送来温馨的祝福,我心底升起一股暖意,恰若沐浴晨光后印在记忆中那一种无言的感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启示我未来在的教育教学中能够有更大的进步,朝着成为一个研究型教师的目标而努力,将来可以桃李满天下。
本书的前言部分“改变教学的教师们”虽然并没有从理论上强调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但是文中提到的小林老师在教学中的一些观念和做法给了我很多的启示,让我重新思考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如何去把那些教育理念落到实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实践决定着教育教学改革是否有效。
小林老师给自己的教学实践用了一个很生动的比喻,文中说他决心从一年做一次法国大菜的教师,变成每日三餐都过问柴米油盐并能做出美味佳肴的教师;他决心把那种期待学生会发生喜剧性变化的教学转变为不间断的可持续培养学生的教学。我相信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开展的大环境之下,每个学校或教师都希望自己能够在改革中做出成效,但是又有多少人是抱着做法国大餐的心态来期待学生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呢?很多学校进行的改革都是在听闻一种教学模式获得成效之后不加批判的套用,致使整个教育改革笼罩着一股激进浮躁之风,所以很多一线教师都把改革当作一种负担,也多了许多抱怨。但是,我们的教学改革不能因为存在一些困难就否定改革拒绝改革,每一个一线老师都应该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做一些改变,这种改变也许不轰轰烈烈,但是只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这就是有价值的教学实践。
众所周知,当前的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课堂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这些教学理念颠覆传统的教学理念是很必要的,而且不管哪一种广泛被认可的教学模式都有其独到之处,但是我们只是为了盲目地追求改革成效却不加选择的套用某些教学模式,那就是削足适履。不管哪一种教学模式,我们学习的都不应该是模式本身,而是模式背后的理念。佐藤学强调的“学习共同体”没有特别去强调某种教学模式,整本书也没有给大家提供一个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他是综合了各个学校和教师一些教学实践的经验,对一些陷入形式主义的教学进行了理性反思,介绍了一些学校和老师的有效的教学尝试,我们要把教学改革落到实处是不是也应该进行一些静悄悄的革命呢?
佐藤学提出了一个学生“主体性”神话的问题,他认为“主体性”神话就是将教学中的“自主学习”理想化,让教育成为紧紧针对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自身的性格取向来进行的神话,成为把学习理想化为只由学生内部“主体性来实现的神话。我们在教学中固然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我决定和自我实现为教学取向,但是当前很多教学模式的开展就是片面的强调了学生为中心,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是在学生、教师、教材和教学环境这四个要素的相互关系中实现的。所以,没有哪一种教学模式可以适合任何一所学校。一个学校的教学改革只能立足于学生、教师、教材和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实践,不能不加选择不经过学情分析地让学生“自主”,我们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应该摒弃那些空洞虚假的教学,不要把“热闹”当成体现学生“主体性”唯一的追求。
我们都清楚教学的立足点和归宿点都是在于培养人。因此,课堂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依然是人。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首先要把学生当人看,而不是接收和贮存知识的机器;其次是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活动重在学生的学,而不是老师的教,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我们要把教学活动看成是学生能够自主参与的一项实践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身心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通过师生、生生、学生与文本等之间展开多重对话、交流,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善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正如福禄贝尔所在《人的教育》一书中说:“教学的一条必然的、一般的公式是:去做你的事情,看你的行动在这一特定的关系中会得出什么结果,并使你获得什么样的认识;同样的,适用于每一个人的一条生活本身的格言是:把你的精神本质,即在你身上活着的东西,你的生命,在外表并透过外表在行动中纯正地表现出来,看看你的本质需要什么,它是怎样的。”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去发现每一个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才能更好的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以人性为出发点的教学才能够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唤醒学生的人性呼唤,使他们能够在教育的过程中认识自我和发现自我。
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主要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姿态、表情等可观测的反应来体现,但是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只有乐于主动地回答问题,热闹地参与课堂的交流讨论,积极地展示学习成果等外显的有声的确定性表现才是主体性的实现。我们还应该关注学生的眼神、表情、姿态等无声的反应,因为学生的个体具有差异性,有的学生个性外向开朗善于表达,有些学生个性内向稳重善于沉思。所以我们的课堂不能让学生的“主体性”成为一种虚假的繁荣,正如佐藤学所说的教师应该意识到自己站在教室里是在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要从单方面地要求学生的发言中跳出来,转变为在组织、引导学生发言之前,仔细欣赏和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课堂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善于倾听的教室”。所以,我认为我们的课堂应当在训练学生表达之前培养培养学生用心倾听的能力,教师也应当用心倾听,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根据学情创造性的设计一些互助的学习活动,让师生、生生在彼此需要的相互关系中进行情感、精神和思考的有效交流。
佐藤学还提出“润泽的教室”,这让我很难想象用“润泽”一词来形容教室。这样的教室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在书中看到了“人情味”三个字,这样的有人情味的教室既不是吵吵闹闹、发出怪叫的教室,也不是竞争白热化、表面活跃的教室,也不是空气沉闷、学生身体坐得笔直的教室,而是“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都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在佐藤学对“润泽的教师”的描绘中,我依然能看到他所向往的教室里是有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组成,他们有着不同的个性、天赋、兴趣,但是能够彼此却能和而不同。
我认为,要营造一个润泽的教室离不开教师教学姿态的改变,就像佐藤学教授说的,“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能生动地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师在对学生群体讲话时,能做到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因为在教室里的是一个一个的学生,而不是铁板一块的学生群体。而且,教师边与每一个学生谈话,边倾耳静听每一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在对话的过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能在有这样的教师的教室里学习的学生是非常幸福的。”
在我仅有的几年从教生涯中,我的教育教学水平还是在一个学习提高的阶段,在教学研究方面的钻研也还欠缺。但是我目前尝试最多的就是教师以什么样的姿态去面对学生,让学生更愿意在我的课堂里投入进去。佐藤学教授的关于教师姿态的观点我非常认同,我也有一些实践的经验,觉得确实非常有成效。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很大的议题,但是教师做一些改变,课堂就会有一些改变,这样也就朝着正确的方向更加近一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自己能够在教师这条道路上走出一片更开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