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写作方式做一次变更:不再基于此刻去回忆当天的过往,像流水账似的随性写一通,而是透过当天已经记录的文字中,尽管已经过去好几个小时,但现在仍然有触动,想花时间继续扩展去写的。
只说一件事:好好说话可以让我们收获什么?
今天看了《好好说话》这本书,在樊登老师写的序言中,提到一个观念:说任何话之前要先思考3个问题,都对了再去说。这三个问题分别是——说的话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那说完后有正面效果吗?如果有正面效果,有积极能量,那有用吗?
这个“说话前的三问”观点,让我想起了这些天的写作习惯,觉得有些不妥。
尽管每天都在写,但还是有些硬着头皮上。表面上坚持了日更,但实则都是勉强完成。虽然发了3个平台去运营,但收效甚微,成长很慢。
在多次周期性的听厂友闲聊的时候,我今天留意了一下她们说话的套路:先说一句话,比如对人的感觉如何如何,然后说事儿来证明,最后通过事儿来概括总结,证明一开始说的那句话的正确性。
所以我就顺势在思考,写作其实也是把说出来的话书面化。
我有时候说话磕磕绊绊,而且更有时候做到但是说不出来,看厂友却说的顺畅且有趣。
今天我又想着不看书了,直接看那些过稿的书评案例吧。一共6类文体,一样选了1篇,然后在百度网盘开始看。基本能做到一眼识别出结构化,因为有字体大小,序号符号,是否加粗,字体颜色等标明。
但不明白的还是有几点。1是不太搞得清楚衔接,2是不太理解小标题真的有力支撑大标题吗?觉得没那么强说服力。或许有时候不能太理性?要从是否情感靠拢这一另类纬度思考吗?3是对于素材的活学活用有些更焦虑了。故事,问题,排比,实验,引用,金句,作者或者名人介绍,观点,解释,定义,举例,等等,都觉得不怎么会用。
咋个整整呢?套路还是要为目的服务。
无论如何,说话前的三问还是要想想。我觉得对自己而言,三点都满足,对别人而言,还需要好好练习,因为说错话,好话还好,不小心的恶语被人误解,真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那究竟好好说话,可以让我们收获什么呢?我觉得会让人觉得靠谱,有分寸,有收获,而不是被人认为是个口无遮拦的肤浅之人。
小插曲:写作时间临睡前这个习惯也要赶紧改了,又引发了一次“家庭矛盾”,真是......
因为没完成,所以需要专注。因为专注中,所以被打扰后想着法儿转移别人注意力。因为转移别人注意力,别人不愿意,所以别人开始请求变命令。因为别人想命令,自己只想专注去完成,所以最后谈崩了,矛盾爆发了。而我还在专注做任务中。
事业家庭难两全,年后我还是乖乖去外边打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