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04 | 小静鱼
今天,阅读松居直老先生的《幸福的种子》,解决了我一些困扰许久的问题:
为什么给几个孩子讲同一个故事时,有的孩子特别投入,可以全神贯注地听完一整个故事,还意犹未尽,而有的孩子却极容易被外界事物吸引,一直在走神?还有的孩子,明明一开始听得好好的,中途却又分心了?
原来问题的答案,都在孩子们的大脑里了。
给孩子一对一地念绘本时,是比较容易控场的:我们可以根据孩子当下的状态,调整读绘本的方式。
比如说,孩子有些走神,我们可以抬高声调,把他的注意力吸引回来;或者孩子听得无趣,我们可以融入更多的感情去演绎,甚至换一本其他的绘本。
用孩子的兴趣作指导,来调整家庭亲子共读计划,是比较有效的。
拿小布来说,在最开始的3年里,为了吸引他阅读绘本,我可以说使出了十八般武艺,但在3岁之后,我就省力了许多。
有时候累得不行,我摊在沙发上,他拿一本书过来,我照本宣科地念逐字稿,他也能听得津津有味。
后来慢慢地,我也开始偷懒了,只要他愿意听,给他念书的时候,我能怎么省事就怎么省事。
不过,要是同时给好几个孩子念同一本书,差异化就出来了。
喜欢阅读的孩子,不管你怎么念,只要说出来的故事是连贯的,他们就能听得非常入神。
而且,亲子阅读时间越长的孩子,持续专注的时间也越长,有时候你甚至会觉得,哪怕把绘本里的插画去掉,也不会妨碍他们听懂整个故事。
这样的孩子,喜欢“听”故事,脑海里自带画面感,以后过度到纯文字的阅读,也会是很自然的事情。
而另外一些孩子,却特别容易走神,或者听得非常心不在焉,哪怕你继续拿出十八般武艺,他们的兴趣也只是在你身上,而不是绘本或者书籍的身上。
同样的故事,同样的讲述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难道会读书的孩子,都是天生的吗?
其实,问题的答案,就在孩子的大脑深处,我们看不见的地方。
喜欢听故事的孩子,一方面是他们懂得读图,通过插画来构建故事的画面感;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通过过去阅读的绘本插画,积累了非常多的“想象力素材”。
当故事的讲述进入耳朵,他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一幅一幅清晰的画面,就好像我们看电影一样,这样的阅读方式,对他们来说趣味性是很强的。
最重要的是,同一个故事,在每一个孩子脑中的“小电影”都是不尽相同的,他们在搭建专属于自己的想象世界,创造属于自己的小小主角。
所以,哪怕脱离了绘本里的插画,光听文字,他们也可以调取过往的印象记忆,把画面在脑海在呈现完整。
想象力丰富的孩子,以后慢慢过渡到文字阅读,脑海中也不会缺乏画面。
另外一方面,那些听着故事,却很容易走神的孩子又是如何的呢?
他们脑海中无法浮现画面,或者只能浮现一些支离破碎的画面,他们过去没有阅读的积累,就更不会有素材可调取,所以阅读对他们来说,变成了一个“空谈”。
他们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却看不见故事,自然容易被其他的事物所吸引——身边的玩具、窗外的风景、旁边小伙伴的对话等等,都比耳朵里听到的,这个空泛的声音好玩得多。
如果是一开始能够专注,后面却又分心的孩子,则可能是因为出现了“想象力的断层”。
比如说,他能想象出故事里的小主角,但是在故事变换场景时,他的理解产生了障碍,他想象不出该场景的模样。
主角还在,表演的舞台却没有了,就好像播放电影的胶带出了问题,断断续续的片段越来越无趣,自然会让孩子失去往前探索的兴趣。
根据上述的信息,我帮大家做出三个总结:
1、绘本中的插画,对孩子的想象力有非常大的助力作用,是他们发挥想象力的“素材库”,所以插画的质量很重要;
2、对于孩子来说,过去的阅读习惯和积累,将变成他们未来阅读力的差异所在;
3、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是没有办法一蹴而就的,越早开始就越好。
幼儿时期培养的丰富的想象力,是阅读能力的基石,而制作精良的图画书,则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
——松居直《幸福的种子》
本文首发:公众号【小静鱼】
原文链接:听故事时,为什么有的孩子容易走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