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就会进化出特有的身体机能和生存技能。大自然选择物种的唯一标准就是:能够生存下来的不是最强大最聪明的,而是最适应环境的。以下是我这周的学习体会:
一、关注对象决定了认知构造
上个单元讲到了三种立场:物理立场、设计立场和意向立场。同样一句话反映的立场是很不一样的,比如“为什么不给我加薪”或者“为什么别人总是不能赏识我的才华”这个问题,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认知状态呢?
三种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想法。
一些食草动物的眼睛具备360度无死角的眼睛,也是生存环境造成的。而狮子、老虎和人类的眼睛都长在前面,是因为他们长时间潜伏、观察猎物经过几百万年进化造就的。
这节课给我的启发是,能不能把自己的精力长时间放在一件事上是我们成功的关键。那些在一个领域里成功的人,毫无例外的都是在这个领域里最专注的人。比如有些动物的眼睛长在头部两侧,他们虽然了拥有360度全视角,但是他们放弃了专注的能力。而我们人类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可以长时间专注、思考、研究一件事情,最终人类进化出来了大脑前叶。如果今天的我们想去的成功,第一,要长时间专注一个领域。第二,要考虑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三、不断实践。
二、任何一个能力的背后都包含着一个故事
我们判断一种感知能力的好坏、优劣,只有一个标准——达尔文的标准:能够生存下来的不是最强大最聪明的,而是最适应环境的。
我们可以把达尔文的这个观点作一个推论:一种感知/认知能力的优劣,取决于它特定的场景。
生物生存进化到今天,不是最强的而是最能适应环境的,只有在特有环境下进化出的认知是真正的认知。这使我想到健身。远古时期,人类的四肢和各项运动能力比现在人发达的多,是因为当时的环境造就的。而喜欢健身的人是通过健身这种方式改变外在的环境,让身体不断地适应,身体也就越来越强壮了。
教育孩子也是这样,为什么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是因为家境不好的孩子有生存的压力。父母给予的帮助太少,他们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换得生存的优势。而现在大多数家庭已经不会被物质困乏所担忧,孩子们也就没有生存的压力,而父母又对孩子期望很高,担心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没有好的条件。所以拼命的给孩子报班,但孩子却无动于衷。怎样唤起孩子内在动力,家长应该营造怎样的环境让孩子产生选择压,是我们现代家长应该考虑的问题?
三、场景造就竞争力
有次和朋友在看篮球比赛,在一次精妙配合进攻后,我感慨良多。那位朋友却毫不在意,只是觉得这次进攻比较流畅,别的就什么都没有了。
对于一个不会打篮球的人来说,对传球的时机、球员的身体素质和对球的感觉,他们是完全体会不到的。而对于会打篮球的人来说,一眼就可以看出好坏。
我们的认知就像一个打捞知识的网,如果网眼太大,一些重要的知识我们可能根本意识不到。
以上是我这周的学习体会,希望对你有启发。我是搞事情的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