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女儿到饭堂吃午饭,打好饭我们到近门口的固定圆桌坐下,平时那里是我们的专属用地。
今天不同,有三个同事在圆桌对面坐了下来,除非其他圆桌坐不下,要不没有人会围过来。我环视一圈,发现吃饭的人有点多。
女儿凑过头来,在我耳边说起悄悄话:“妈妈,那些人是谁啊?”
“其他股室的同事。”我面不改色地回答。
女儿把心放回肚子,开始吃饭。小动作不少,看样子并不太饿,也不排除饭菜不太合她胃口。
为了让她吃一口算一口,我放慢吃饭的速度等她。因为足够慢,足够久,同桌的三个同事陆续吃饱离开。
女儿又凑过来,困惑地问我:“妈妈,为什么你同事他们走之前不把椅子推进去?”
我这才注意到那些椅子离圆桌确实有些距离,大约有一臂之远,差点跟临圆的椅子碰上。
“哦,他们可能没有这个习惯。”我淡淡地回答,尽量保持中立。
女儿从椅子上下来,自告奋勇道:“我去帮他们推椅子咯。”
我笑着说:“好啊!”
只见她抱过椅背,使了些力气,椅子摩擦过地板,一个接一个顺从地躲进圆桌下,两个圆桌之间有了走路的空隙。
我清楚地看到她满脸的骄傲。
人走椅归位,这个随手动作正式走进我的生活,是因为北大书同齐大辉教授的《家庭公约》,它提及创造和谐家庭和优秀公民从五子登科,五句良言做起。
其中五子包括:起床叠被子、用后刷池子、进门静机子、用餐净盘子、餐后归椅子。
那年女儿两岁多,我没法让她去搬大大的椅子,便在生活中自己先做起来。一天天一年年,女儿自然而然养成归位的好习惯。
据了解,日本人有“归位”的习惯,即便是餐厅里共用的酱油和调料瓶位置因为自己而发生了改变都会上前去及时调整和归位,更有甚者,桌子因为自己出现了油渍和污渍,不小心低落在桌子上以后,会询问服务员要抹布把桌子擦洗干净。
关于这点,我们在外吃完饭,也会把桌子擦干净,把桌面的东西摆好,再离开。
一开始觉得仅仅是礼仪,后来慢慢意识到这是一种不给别人添麻烦的自律,一种为别人着想的素养。
譬如一些不易觉察的小习惯:厕所里的纸巾刚好被自己用完,离开前会装上新的;洗过澡会回头把头发捡干净,把地板拖干;烧好的水倒完后,顺便再烧上一壶……如此一来下一个人过来时,不会产生紧张、厌恶、失落等情绪。
文末想起老公经常提醒我的事。
家里的浴室是推拉门,每次我从里头出来后,碰到老公要进去,他会无奈说一句:“你下次能否把门完全打开吗?”
我总是理直气壮地说:“我和女儿出得来啊。”
直到有一次,我用过后再次进去,才发现那个门有多窄,刚好够我进去,老公一米八的个子,实在为难他了。
那一刻,我终于知道自己没有站在他的角度去考虑推门这个动作对他带来的影响。
自那以后,我经常会回头看看,老公那句话也因此渐渐弹出我们的生活。
发现没,其实并不难,多个回头看的动作就会让我们拥有第三只眼,做到旁观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