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个说法:中国茶界的一个梦想就是能把茶馆做成星巴克。
然而,还没等中国的茶馆变成星巴克,星巴克就真的要来中国开茶馆了。据新闻报道,今年,星巴克旗下的茶品牌Teavana将进入中国。初期,星巴克的门店将负责Teavana茶饮品的销售。
这一消息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国的茶馆圈高呼“狼来了”。我们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但是在北上广等主要城市,几乎没有年轻人可以去的连锁茶馆品牌。
星巴克:不止有咖啡,还有茶
自从1999年1月星巴克在北京国贸中心开设中国大陆第一家零售门店开始,“我不是在星巴克,就是在去星巴克的路上”一度成为中国都市白领间流行的经典广告语。短短17年,城市街道的转角处、写字楼的大堂里,透过大大的落地窗随时都能看到时尚的年轻人乃至越来越多中老年人坐在那里,三三两两聊着天儿、谈着事儿,敲击键盘,漫不经心地啜着咖啡,吃着糕点。这个有着绿色海妖logo的咖啡店凭借“第三空间”的概念(指消费者在生活中除了家、公司以外,最常去的第三个地方),迅速打入传统饮料并非咖啡的中国市场。
星巴克近几年在中国市场的迅猛发展有目共睹,2015年更是每18小时新开一家咖啡门店。而星巴克涉足茶界的雄心则早在2012年11月收购Teavana时表露无遗。2013年11月,首家专卖茶饮和轻食的茶馆“Teavana Fine Teas+Tea Bar”在纽约上东区开业,这是一家头顶Teavana logo但非常“星巴克”的茶馆。据悉,在美国市场上,Teavana正在成为星巴克一个重要的盈利增长点。
Teavana茶吧
传统中国的茶馆什么样?
可以说,星巴克卖的不是咖啡,而是满足了人们对公共空间的消费。而这样的公共空间职能,在现代化以前的中国,是由遍布大街小巷的茶馆来实现的。正如老舍《茶馆》中描述的那样,“这里卖茶,也卖简单的点心与菜饭。”玩鸟的人们,每天在遛够了画眉、黄鸟之后,要到这里来“歇歇脚、喝喝茶”。而除了茶客外,“商议事情的,说媒拉纤的,也到这里来。”
这正是中国最普通的一个茶馆的景象。它们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并不仅仅是喝一杯茶的地方。茶客们在此谈天说地,上至国家大事下到街坊邻居,新闻、谣言漫天飞。来上一壶茶,一天的时光都可以消磨在楚河汉界里。
直到1980年代前,中国几乎各城镇上都茶馆林立。有句俗语称:“没有茶馆不成市。”在传统中国不仅较大的城镇设有茶馆,在交通要口、普通村落甚至“三家村式的小店子”,都可以寻觅到茶馆。茶馆构成了中国社会的细胞,形成了独特的茶馆文化。
台湾:茶艺馆诞生自乡土回归运动
这番景象在今天的大陆已难觅踪影。很多人如今更容易有这样的体验:要找一家物美价廉歇歇脚的咖啡馆,比找茶馆容易得多。
比大陆更早接触全球化的台湾地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遭遇了这类问题。到了70年代,台湾知识分子感受到严重的危机感,产生了乡土回归运动。70年代末,茶,被选作与西方的咖啡抗衡的象征,以惊人的速度在城市中流行起来。而“茶艺”的概念——为了区别于日本的“茶道”——也是这个时候提出来的。
台北紫藤庐茶馆
于是,茶艺馆纷纷开张,把茶与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富有文化并旨在提升生活审美艺术的新式空间形态。在茶的文化性方面——无论是空间氛围的营造(包括茶具、摆设、音乐、庭院设计),还是茶馆中人的服饰、举止,乃至繁琐的冲泡仪式——都使人们在茶馆消费的过程中,获得象征层面的价值远远多于物质层面。消费者在这里体验着美感氛围、情感想象、消费身份的认同。这种生活方式既不同于真正上流社会,也不同于工人阶层,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小资产阶级式“传统慢生活”的生活方式。
大陆:浮夸的茶馆如何应对星巴克?
1980年代末期,台湾的茶艺文化复兴之风吹到了大陆,“茶艺馆”纷纷出现在各大城市街头。伴随着不久后开始的大规模城镇化进程,那些草根的传统茶馆加速消失。
茶艺馆的高档奢华显然不是那些老虎灶茶馆所能比的。泡茶的人也不再是提着长嘴壶迎来送往的“茶博士”,而变成了一个个端坐在茶台后面的温婉姑娘,她们通常都右衽布履,长裙袅袅,迅速成长为第一代持证上岗的“茶艺师”。
近些年茶空间、茶会所、茶课堂、茶会雅集之风更是甚嚣尘上:茶动辄产自700年以上的古茶树;主人往往是位历经红尘,如今包了山头种茶的“明媚女子”;茶具怎么也得是来自日本的“手作”南部铁器,最好还有出自大师之手的绝版紫砂;来客最好着中式服装,对襟盘扣大马甲。茶会上弹个古琴都已经不上档次了,现在流行的是尺八。至于花道、香道配合茶会,早已是默认的必备程序。
当今的中国茶馆,一家家“隐世小店”让你拿着百度地图都找不着,各种鬼洞、马肉牛肉(岩茶的产地分类)的区分让你眼花缭乱,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手打造的小罐茶,没点儿家底的还真别想凑这热闹。
再看看星巴克咖啡馆,老老实实做大众生意,地址就在街头巷尾,上班路上可以买早餐,可以下午茶,下班后还能会友,平均消费30元上下,大多数老百姓都能承担得起。按此风格,可以想象的是,星巴克的茶馆不管卖什么茶、味道如何,依然会是属于大众的消费空间。
既没有了传统茶馆的那股亲民可爱劲儿,又没有台湾茶馆“文化复兴”的真正土壤和氛围,自我标榜“中式生活美学”的大陆茶艺馆里那些浮夸的概念和品鉴,远离市井文化,游离在市民文化之外。缺乏市民空间的复兴和市民文化的参与,单单依靠商业包装下的复古和表演,这样的茶文化和茶艺馆能走多远?当星巴克的大众茶馆即将进军中国之际,我们不禁要问:中国茶馆,你真的是星巴克的对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