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是个有完美主义倾向的拖延症患者:对于交待下来的工作,每项都恨不得全力以赴,每项都希望有完美的输出。正因为这种心态,接收到任务时,脑补一下预期的输出,天哪,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做完!于是想:等我有大块时间了再做。或者:这个有点复杂,等我忙完手头这个静下心来想清楚再做。最后结果就是一拖再拖,迟迟无法开始。
然而项目不等人啊,客户不等人啊,我在这里“憋大招”,别的同事或者部门已经开始行动了。或者,我一直在评估如何取得最优解,别的项目已经迭代了一个周期了。经历过多次事件后,痛定思痛,发现拖延症的症结在于一颗追求完美的心。而克服拖延症,首先要从接受不完美开始——做完美不如做完!快速开始,现在就开始。
具体到操作上,如果接受到一个大任务/发现一个大难题,如何快速开始呢?第一:分解任务,第二,打造最小闭环。举个例子:
我喜欢码字,之前写公众号,形式正式,同事朋友都能看到,所以写一篇文章可费劲了,从构思到落笔到修改,没有两天下不来。有一天看到一位作者说可以半小时写一篇一千多字的文章,我就很希望自己也有这样的速度。于是暗暗立了个flag:我要周更!后来发现,太难了。以往那个速度,每周根本没时间写。所以后来调整思路:每天写一千字难,但每天写一百字还是很容易的吧?那就从每天一百字开始,写写总结感悟、生活片段,很快就一百字。在简书日更了十几天后,我发现我的码字速度明显快了。虽然大部分文字的质量无法和公众号文章相比,但产能提升了不止十倍。有了简书上的积累,我再写公众号时,就有很多素材可用,挑选、重新组织后就是一篇文章,这样单篇公众号文章的产出效率也高了很多。
再举一个工作中的例子:我们一个产品涉及从外部接口取数据然后拼接。某一天因为一个bug,发现因为前期设计缺陷,数据拼接算法少考虑了一种场景,导致拼接结果有问题、数据不准。经沟通,对方建议了一种新的拼接算法,可以覆盖所有业务场景,但是现有处理逻辑要全部推翻,并且底层架构都可能要变。项目经理有点被吓到了:不改吧,结果是错的,没法用;改吧,代价太大。我分析了一下:目前未考虑到的场景,出现概率是多少?验证后发现,大概不到1%。那么这种场景从数据上看是否有特征?经确认,有。好,既然这样,那在现有逻辑上,加入一个判断,筛选出之前被遗漏的场景,之后再针对处理。采用这种方式,开发哥哥一天就改完,第三天就修复上线了。
总的来说,遇到难题或者mission impossible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分解问题、拆解问题,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做全网调研花时间,那能不能先做业务最大省的调研?目标用户数一千万,能不能先做到十万?甚至一万?解决方案要覆盖几十个应用场景,能不能先覆盖概率最高的两个场景?
再来说“最小闭环”。闭环的意思就是从头到尾走完流程、贯通问题。比如,我要日更,那文章必须发布才算闭环,不然写个半截,不管这半截多么好,都是未完成。最小闭环的意思就是找一条最快的路径,然后走下去、走通。比如:做个产品,计划是全国覆盖,后来发现不同区域的用户有不同偏好。怎么办?做个大而全的?开发周期长,目标用户定位不准,结果多半不好。这种情况下,最好是找出种子用户,聚焦他们的需求,然后密集开发推出产品,然后根据反馈快速迭代。“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意义就在这里。有进展、有结果、能迭代成长,小步快跑,往往比一步到位更容易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