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戒体相状
1、《善生经》说,众生无量无边,有十法界的差别,所以缘无量众生所发起的戒的量,也是无量无边的。
2、从义理的角度,戒分两种:作戒和无作戒。
作戒和无作戒,虽然相上不同,但其共同的功能是“戒禁恶法”,都能使我们不造作恶法。
涅槃经说:戒就是遮止制约一切的恶法。若是受戒的人不作恶业,就称为持戒。
作戒:通过身口意的造作,而生起防非止恶的功能。我们在念三皈依时,那一念心的造作,就是“身口业思”,就是作戒体。这个作戒的体是内心的念头,身口的礼拜、诵念只是辅助。作戒并不是我们最终得到的戒体,它只是得到戒体的过程。当三皈依念诵、观想完,作戒的戒体就消失了。接着第二念,作我们的阿赖耶识中,会结下一个善种子,这个善种子就是无作戒体,是我们想要得到的真正的戒体。
无作戒:不用特别造作,起一切善、恶、无记的念头时,它都能任运地生起防非止恶的功能。
言无作者,一发续现,始末恒有,四心三性,不籍缘办。无作戒体一旦发动起来,其力量就会相续地现前。只要一得到戒体,且没有被破坏掉,它都会恒常地起现行。不管在睡觉、放逸、或是提起正念的时候,这个戒体都会恒常、任运地起现行。受戒后,除了防恶止非,同时修一切善业,功德会更加殊胜。四心是受、想、行、识,这是心的领纳、取相、造作;三性是善、恶、无记,无论起善念、起恶念、还是心中一片空白无记,戒体也都恒常地作用着,不必假借外缘,就能够承办它的作用。无作的戒体是阿赖耶识的善种子,这种子不断起现行,因此无作的力量是一直存在的。
若平常有戒体的力量存在,临终时就不会随着习气而起颠倒,也不会因此堕入三恶道,至少下辈子还能保持人身。即使断气,入于中阴身,虽然戒体没有了,但是因为一生护持戒体的戒行习气,还有剩余的势力在,也会产生排斥染污的力量。
3、南山律的殊胜处,就是以大乘法华、涅槃圆教的义理,说明发上品心、受持上品戒,以通向成佛的道理外,另一方面,就是用阿赖耶识善种子的概念,来诠释戒体的相状。这与唯识学阿赖耶识的原理相衔接,使持戒与大乘修行,紧密结合。
4、就断苦而言,身体不好、内心愚痴、福报不够等都是苦果。要改变必须修忏悔法门,通过忏悔的力量改变苦果,消除恶业。通过精进地修忏,若干年后整个内心乃至外相都会改变。但是忏悔苦果恶报,只是消极离苦得乐的方法。如果只是忏悔苦果,却不遮断恶业,一边忏一边造恶业,这样永远无法得到真正的安乐。只有透过持戒的力量断绝恶业,才能掌控自己的生命。
5、戒体的功用是能忆、能持、能防。持戒能成佛三身:
一者断恶誓-受摄律仪戒-修离染行-复本清净-证法身佛-名为断德
二者修善誓-受摄善法戒-修方便行-复本自在-证报身佛-名为智德
三者度生誓-受摄众生戒-修慈悲行-复本平等-证应身佛-名为恩德
二、发戒数量
1、分不定和因不定
戒是对治身口七支的恶业,身业是杀盗淫,口业是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共七支。
依《俱舍论》的实法宗,五戒、八关斋戒、沙弥十戒都只是对治身口七支恶业当中的四分而得戒,也就是杀、盗、淫、妄这四分,不包括两舌、恶口、绮语这三分。只有比丘戒才是具足受持的。
但是依《四分律》的假名宗,受五戒,身口七分都包括在内。因此以假名宗的解释,“分”就是固定的。
因不定是指发心为戒体生起之因,按照上中下品发心,戒体只会是三品发心中的一种。
2、《业疏》说,关于戒,必须普遍缘众生的境界,都生起不杀盗淫妄等恼害众生的心,方能成就佛的大慈之行。得戒之心,不容毫发之恶。纵然未来做不到,但是在受戒的一刹那,还是要发起圆满的菩提心。
3、九境和七毒
九境:杀生、偷盗、(正)邪淫、妄言、饮酒、歌舞娼妓、坐卧高广大床、香华鬘香油涂身、非时食。
七毒:贪、嗔、痴、贪嗔、贪痴、嗔痴、贪嗔痴。
五戒对于有情境界可以得到28条戒体(杀盗淫妄4 乘以 七毒);对于无情境界可得7个戒体(酒1 乘以 七毒)。这样五戒全部受,可以得到35条戒体。
八戒,对于有情境界同样可得到28条戒体,对于无情境界,可得到35条戒体(酒、香华鬘、歌舞、高床、非时食5 乘以 七毒)。整个八关斋戒有63品戒体。
4、道宣律祖详细分析戒体,目的是告诉我们,修行人纵然有一条戒持得不清净,乃至最坏情况,破了其中一条戒,但是五戒中的其他戒条还在,甚至破了的那条戒,就细分来说,也并没有完全被破掉,不要自暴自弃。佛经举了个500头牛的例子,因为1头牛死了而杀了剩下499头牛,是愚痴的行为。受持一分,就有一分的解脱。因果是分开的,不会因为一条戒没有持好而抵消掉受持其他戒的功德。现实生活中,如果某条戒没有办法持得很清净,那只有多忏悔,每天用功时发愿、回向,希望未来能够成就好的持戒幻境。而对于其他能持守清净的戒,要相信其别解脱的功德,仍然要好好地持戒,不要因为一点残缺,就全盘放弃。
5、如果有因缘,可以去重新受戒,因为在家的环境很容易使人产生烦恼心而破坏戒体,若有因缘当发上品心再次受戒,再次熏习戒体,让它的力量增强。不管这不是根本解决之道,重点还是在于面对境界时,要随顺戒体能忆、能持、能防的功能,不要造恶业,不断以清净的行为来保护戒体,就能反熏戒体,使戒体的力量越来越强。一位真正发心持戒清净的修行人,修行越久,越能够感觉到他身上散发出来的清净力量,这就是戒的功德。
6、佛陀的态度是:宁肯受戒破戒,也不要不受戒生天。因为即使受戒破戒,35条戒体也不可能全破,因此即使因为破戒而堕落地狱,其他三十多条戒体的功德力,也能够帮众生从三恶道超拔出来。
7、当护如命护浮囊。我为弟子结戒已,宁死不犯。
保护戒体就像保护浮囊一样,一点都不能放松、不能舍掉。宁死不犯。
三、戒行戒相
1、当通过如法的仪轨,将戒法纳入身心中,成为戒体的无作业性后,就应当发起戒行,即“依体起护”,随顺所纳受的戒体,而起保护的行持,称之为戒行。
2、护持戒体的前方便:当戒体任运生起排斥恶法的作用时,随顺它而不去造恶,这只是消极保护戒体,同时还要积极修种种方便来守护它,包括“教方便”和“行方便”。
教方便就是学戒。强如道宣律祖,尚且将《四分律》听了21遍才相信自己是融会贯通。学戒要多次学习,尤其一些容易犯的戒条,将它记录下来常常提醒自己不要犯,如果犯了要忏悔。
行方便包括发菩提心,积集福德、智慧资粮,和忏悔业障。
发菩提心,原因是上品戒体的纳受来自于大乘菩提心。所以要积极修学菩提心法门,因为它与戒体是想随顺的。《法华经》、《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普门品》都是关于菩提心的经典,要常常念诵与学习。这是行门的第一个方便,熏习菩提心。
3、护持戒体的正行:检察身口威仪之行,诸根不掉,守护律仪。
诸根不掉,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掉举。
就是眼睛不要乱开,耳朵不要乱听,常常保持摄心,守住六根(经典比喻:龟缩六)。这是透过修“止”的方法来收摄六根。
也可以通过“观”的方法使诸根不掉。首先观察受戒时的本愿,即菩提心,在行住坐卧当中,作任何事情都要想一想,这跟当初受戒时的本愿-面对十法界一切有情无情境界都要断恶修善度众生相不相应,如果相应就让它相续下去,不相应就停止。进一步观一切有为法都是如梦如幻的泡影。也可观察我们的内心,谁在听声音,谁在念佛。当透过空观的智慧观察,使心住于平等位,就能诸根不掉了。
守护律仪包括轨则圆满、所行圆满、于微小罪见大怖畏。
轨则圆满:四威仪要符合所受戒法的要求,不要让世间人讥嫌,乃至令大众见而欢喜。
所行圆满:持戒之人所到之处也必须是清净的。不要到那些放逸、或造恶业的场所(淫男淫女,屠夫家,种种杀盗淫妄场所,不攀权贵)。
4、如何对治淫欲心? 是发菩提心。
如果只修不净观,却没有菩提心的愿力推动,不净观的力量有时还是有限,因为欲心是无量劫熏习的烦恼,习气太重了。所以当配合菩提心时,心想,我是要成佛度众生的,我不应该做邪淫这种伤害众生的事情。此时再修不净观,就更有力量了。所以持戒之行,必须借助愿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