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些我看到或者听到的有关贫穷的故事吧,有的是自己经历的,有的是家人经历的,有的是我小时候看书上看来的、或者听别人说的……
A先生是中部省份某个县下面的农村大学生,90年代考上大学,那时候全村都没几户人家有人上大学,无疑是给家里人长脸了。他们家5个孩子,顶多温饱的家庭,因为他上大学之后更加窘迫。他上学去的是偏北方的城市,虽然从小不爱吃面食,在学校一直需要吃馒头,只因米饭贵,面食更便宜。就这样,全家为他每年的学费也是费劲脑筋,比他小的妹妹去上海当保姆,赚钱贴补家用,供他上学;家里种了十几亩地水稻,奈何苛税严重,且亩产量也不怎么样。就这样东拼西凑好不容易供他上完大学,家里还欠了亲戚一屁股债。当时故事的结局还不错,他工作勤奋,对待家人都很好。至今为止,他再也不主动吃玉米,红薯,面食等,童年缺衣缩食常年吃红薯玉米,真的吃“殇”了。他妈妈也是,老太太经历过文化大革命,饥饿年代,现在再也不喜欢吃什么玉米小米等杂粮,还是白米饭好吃。
下面要说的是大家只要是稍微上点年纪的,或年纪小的也可能听自己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说过的,有的人小时候家里的菜烧的很咸,一方面以往我们的盐是那种大颗粒的,不好掌握;主要还是菜烧咸点好下饭,就是可以吃较少的菜,少吃菜多吃饭,很多人家都是好几个小孩,吃饭确实是大工程。同样的,有些地方,很喜欢冬天腌制咸货,咸鱼、咸鸡、咸鸭、咸肉、闲菜很多,往往正月过完了,一直吃到来年开春,都呛嗓子了,才吃完;当然现在这样的情况现在好很多了,这样的东西还是尽量少吃,为健康着想,事实证明这玩意确实是癌症尤其胃癌的高风险食品。这却也成了有些人记忆中的风景线,冬天在屋前挂满了咸货晒太阳,这也是记忆中的味道,每家咸菜的风味不尽相同。
说了吃,怎么能不说穿呢。听父母那一辈儿的人说,小时候都是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更别说家里七八个小孩的,可想而知,真的是补丁扒补丁,早就已经看不到衣服原来的样子了,衣领穿破了,袖子烂了,膝盖磨破了,裤子裆开了,屁股磨破了,反正每个妈妈都练就了一副巧手,袜子无论哪儿破了,妈妈都能给你补好,连布鞋破了, 妈妈也能给你补好。补不是问题,问题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布才是大问题,只能把家里大人的一些衣服拆了,那时候家庭主妇有个破布头都是好的。所以现在经常听到妈妈说,你们现在多幸福啊,衣服还没烂就不穿了,那么多款式,各种颜色,各种布料……,甚是辛酸,我们真的需要好好爱他们,太苦了,这辈子
……
这些我认为不是节约,就是贫穷。节约和贫穷还是有些很大区别的,贫穷是没得选择,节约还能按照自己的心意有所选择,只是很珍惜,不愿意随便浪费。
随感而发,就写这么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