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完美的大丈夫形象(上)

【一】仁者如山

孟子的文章,我教过好几届学生。最初是他纵横捭阖、气势磅礴的比喻吸引了我。每次和学生谈孟子,总喜欢分析他形象贴切的设喻,气势夺人的论辩,层次分明的结构等,让学生借鉴他文章的写法。

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就像颜值控一般,如果只注重外表,简直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现在孟子在我心里,就是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形象。儒家是仁者,都说“仁者乐山”,孟子在我眼里就像大山一样永恒、神秘、博大、厚重。

(图片原创,摄于三清山)

远望,巍峨耸立、壁立千仞;那推行仁政,时刻关注民生的思想,那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让人震撼,让人敬仰。千百年后我看孟子,依然可感受一个顶天立地的形象耸立在那里。

走近、再走进,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角度、不同年龄品读他的作品,我的感受不同;就像那座大山,你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经历、感受走进去,你看到的美景永远不同,永远会有惊喜等着你。

【二】侠骨柔情

先来读读他那些让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子吧。

“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斯 人 也 , 必 先 苦 其 心 志 , 劳 其 筋 骨 , 饿 其 体 肤 ,空 乏 其身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

不管孟子外表如何,当我读这些句子时,我眼前浮现出他的形象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形象,是岳飞八千里路云和月中纵马奔袭的形象;是文天祥不畏威逼利诱、慷慨就是的凛然形象;是最美逆行者们抛妻别子、呕心沥血、救死扶伤的形象

这样的人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我们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以一颗善良之心面对世界。

真正一身浩然正气的人,实则都拥有一颗仁爱之心,这是真正的侠骨柔情。这样可以让自己“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坦坦荡荡地生活在人世间。我觉得能这样做一个无愧无悔的人,也是一个幸福的人。所以,先做好自己,“穷则独善其身”也就成了无数人的追求。

当然,孟子作为先行者,更想“兼济天下”,所以他更关注如何让我们所有人拥有一个更美好的天下大道。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之本在心。”

我认为孟子精神的核心就是培养高尚的人,一个大写的人,然后造就一个高尚的,理想的社会。所以孟子认为要先把人心培养好,先修身再齐家,之后再谈治国平天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事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一个勇于批评教育、指导提醒执政者的人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而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百姓,因为有这样的智者为我们营造美好的社会,为自己拥有一个爱民如子的执政者感到幸福。

图片原创,摄于三清山

【三】王道仁政

在孟子的思想中,我最欣赏他的行王道,施仁政的主张。

为谈这个话题,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历史,说说儒法的区别。

秦王国商鞅变法之后,推行法家之道。一百多年,秦国从西陲小国迅速富强起来,统一中国,秦王朝贡献不可谓不伟大。

他修建官道,政令通达;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让中华文化传承千年;修宫殿、修长城,抗击匈奴等等,秦始皇李斯的行为奠定了中华两千年封建制度的基础。

秦始皇也确实以为能就此开创万世基业了,是什么让他短短数十年他的美梦就破灭了呢?我们都知道秦始皇法家治国,他焚书坑儒,儒家受到重创。

而贾谊反思秦王朝覆灭时就说了秦灭亡正是仁政不施。

我们来对比一下儒家和法家。

法家:注重物质,重利益,提倡效率、想要富国强兵,这样做,确实有机会快速实现。

但是贾谊就说了,当秦统一天下之后,攻守的形式就改变了,治国的方式当然要变化。

当天下统一是历史趋势的时候,发动战争、打天下,当然需要用功名利禄鼓动将士为之卖命。战争中,一将功成万骨枯,此时可以不那么顾及生死;但是天下太平之时,就需要修养生息,施行仁政,这样国家才能安定,我们小老百姓才有机会过幸福的日子。

法家重法律,秦律极详细,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年陈胜吴广起义,就是遇天大雨,他们根本无法按期到达服役之地,误期必死无疑,起义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失期原本是大自然造成的,你说我因为地震、因为疫情封锁,没办法准时完成任务,你能判定我违法吗?

法律条文又细又琐碎,加上太过苛酷,只看结果他们误期了,不看原因非人力造成,法律一刀切,甚至连坐,家人亲友全部要连带责任收到处罚,完全失去人情味,这当然很容易造成官逼民反。

而法律的苛刻也是因为法家太注重物质的力量,以利益至上。

当人心太注重利益时,就容易产生人人为己的心态,所以无限制地驱使百姓修宫殿、修工程,不顾百姓生死,民不聊生,狗彘食人食,涂有饿殍处处可见。而人人为己的心态发展到极端时,又容易导致领导层权利的失控。

秦王朝就是这样,最后扶苏死去,赵高指鹿为马,李斯自尝苦果,秦王朝灰飞烟灭。

儒家和法家最大的不同是儒家注重“人”,儒家讲亲属关系,重五伦结构(也就是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孟子尤其提倡注重人性,讲究道德,注重教育,注重小民百姓的幸福。大丈夫就应该这样不贪图个人的财利,赞美舍生取义,追求以民为本,心系天下百姓。

北宋思想家张载就酷爱孟子,他著名的横渠四句写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多少仁人志士践行一生的准则。

正是如此,像杜甫这样的伟大诗人才会在自己饥寒受冻之时依然能够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梁惠王是战国时第一个称王的,孟子在游说梁惠王时,就衷心地希望他能行王道,施仁政,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的立足点是民生大众,是以民为本,让人民安居乐业,这是任何理想社会都在追求的。

你看为什么当时疫情严重时,有新闻报道超市一颗白菜卖50元,政府要罚你50万,为什么一定要稳定物价?为什么好多武汉的社区要做的事是免费为居民送粮送菜?为什么我们每个城市的绿化环境越来越好?这就是我们的政府关注民生,关注百姓的生活。百姓安居乐业,这是任何一个稳定的朝代都会注重的,这是兴国之本。在这样的社会生活是充满幸福感的。

未完,下期继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