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局外人》读书笔记
前段时间读了加缪的《鼠疫》,随书附送了《局外人》。《鼠疫》是存在主义大师加缪的代表作,但是《局外人》留给我的印象反倒比《鼠疫》更加深刻、震撼!
《局外人》是加缪的成名之作,创作于1942年(二次世界大战正如火如荼,而加缪大师是三十不到的年纪!天才啊……)。作品虽然以第一人称“我”为视角写成,但是却给人一种非常疏离、置身事外的荒诞感。
主要内容:我收到一封来自养老院的电报告知母亲的死讯。我在母亲的葬礼上并没有流露出伤心难过,反而无视于道德教条在守灵的当夜酣然睡去。之后又继续着与从前一般无二的生活,直到被卷入朋友的麻烦事,枪杀了一个阿拉伯人,最终“被”判处死刑而死去。
又一个星期天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过去了,妈妈已经安葬,明天我又要像往常一样上班,我的生活什么都没有改变。
在这里,我似乎也看到了某个熟悉的身影,日复一日重复着无意义的生活,虽然偶尔会泛起一丝涟漪。但很快就又归于平淡、乏味。虽然字里行间透着:“想要改变”什么的意思,但带给人的却是无可奈何的无力感。
整栋楼安静得像坟墓,一股阴冷潮湿的气息从楼梯井里冒出来。我只能听见耳朵里血液流动的声音,我听着这个声音,静静地站了一会儿。然后,那条狗在老萨拉玛诺的房间里呻吟起来,那隐约的哀伤的声音穿透沉睡中的房屋缓缓上升,就像一朵从寂静和黑暗中生长出来的花。
“我”所住的宿舍,给人的感觉就像“坟墓”,寂静、潮湿。不正是直射出久经岁月打磨的内心,在平静中发霉、腐烂。
最终,想要“改变什么”的“我”终于做出了最极端的抗争:
可是,我又朝那个一动不动的身体开了四枪,子弹打进去毫无痕迹。每一枪都是对我的毁灭之门响亮而宿命的另一声敲击。
而被投入监牢的“我”马上又在另一个空间:”牢房与法庭”中,重新归于“冷漠”、“抽离”。
事实上,在诉讼程序中把我排除在外似乎是一个阴谋;不让我说话,却把我的命运交给别人决定。
我想象自己自由的时候,站在两排警察身后——也就是说,站在好人一边——只要想到作为来看表演的旁观者,而且可以回家后呕吐一番,心里就有一种疯狂而荒诞的得意感觉。这样放纵自己的想象力很愚蠢;没多久我就浑身打战,不得不把自己紧裹在被子里。但我的牙齿一直打架,怎么都停不下来。
每个活着的人都是享有特权的;人类只有一个阶层,即特权阶层。有一天他们也会被判处死刑;总有一天会轮到他。
“我”虽然身处“局中”却处处透着冷漠、蔑视。似乎一切都关乎自己,但自己却对这一切视若罔闻,依然蝇营狗苟,重复又重复。
被生活折磨的你我,最终都会成为局中的“局外人”,也就是:自我成为自我的陌生人。以冷漠来反抗生活,却最终未能逃脱生活的摆布,命运的捉弄。悲剧必定是注定的,可以说,“局外人”并不是“我”一个人,而是许多具有相同生活状态的人的代表,就像你我……“我”的意义也正在于此。“我”的身上有着太多人的影子,“我”的世界也成为一类人共有的特质。
小说中的一个充满寓言风格的“小故事”给我也留下深刻印象,分享给大家。顺祝晚安!
那是一个犯罪故事。第一部分已经丢失了,但看得出来故事发生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某个村庄。一位村民离开家乡去国外碰运气。25年后,他发了财,带着老婆和孩子回到家乡。他的母亲和姐姐在他出生的村子里经营着一家小旅馆。他决定给她们一个惊喜,就把他的老婆孩子留在另一家旅馆,自己来到他母亲的旅馆里,用假名登记了一个房间。他的妈妈和姐姐完全没有认出他来。那天晚上吃晚饭的时候,他给她们看了身上的一大笔钱,于是,那天晚上,她们用一把锤子杀了他,拿了钱后把尸体丢进河里。第二天早上,他老婆来了,无意中透露了那位客人的身份。结果,他的母亲上了吊,他的姐姐投了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