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完这本书,一度停不下来,看完的这一刻,我心里百感交集,却又不知道该如何组织语言。近几个月我看到许多关注的博主推过这本书,也大概知道是一个从未上过学的女孩逃离可怕的原生家庭,成为剑桥的硕士、博士。听起来似乎是一个并不新奇的故事,毕竟《风雨哈佛路》早已成为经典。但这本书里,我认为最可贵的就是塔拉的思想,我们可以从她的文字里洞察到许多社会中的问题,许多我曾经也感受到但却没有抓住的东西,她并没有给出答案,她更多的是在冷静地陈述。我想,每个人都会因自己的独特人生经历,而去感受到什么,发现到什么。
有时候我们会因认识到更多懂得更多,而不再拥有无知的快乐,就像塔拉明白黑鬼的含义后,再也无法无动于衷。但或许只有认识到之后,我们才能去改变,才能真正拥有掌控自己人生的力量吧。
接下来想谈一谈我感触最深的几点,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原生家庭
我们从生下来那一刻开始,就开始被原生家庭影响。我们最初的世界观,都来源于离我们最近的家人。我们想当然地认为,父母说的都是真理。更何况,家人是我们第一个爱的人,也是我们自我塑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人。否定了他们,似乎就否定了大部分的自己。离开他们,好像在这个世界就毫无依靠。而且我们明白,无论大多数父母做了什么,他们都爱自己的子女。即便是塔拉控制欲极强的父亲,也曾在她无法适应学校生活时温柔安慰过,也曾表露不希望她离开,因为怕世界末日时无法保护她。这也许是为什么塔拉明白家人多么疯狂,曾给她灌输多少他们自以为的真理,却还是一次次回去,一次次告诉自己一切都会变好。
我有时候会在想,原生家庭对我们带来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即便我们明白某种生活不是我们想过的,我们会不会还是被命运牵引着走向那条熟悉的道路?
很多问题我依旧没有答案,但我相信认识到这些就是改变的第一步。
另外,会让自己感到害怕的人一定要远离,像肖恩这种有暴力倾向的人生活中比比皆是,他们发起疯来完全忽略别人是真真实实存在的人,过后却又一副洗心革面的样子,但绝对不会悔改。遇到这种人,请赶快离开。
定义
在塔拉都还不明白怀孕是什么的时候,肖恩就将其定义为“妓女”,之后她潜意识里一直将自己与这个词划等号,难以摆脱,也抗拒其他男性的接近。
读到这里,我在想我是怎样的?我所定义的我就是真的我吗?他人所定义的我又是真的我吗?他人所定义的我与我自我认知不一样时,我又该怎么做?
有时候言语的力量真的很可怕,当很多人都以某种方式定义你,其中甚至包括你爱的人,好像自己都会对自己产生怀疑,不断重建自我认知,又不断迷失。
这种定义下,其实也反映了性别问题。女性和男性都不应该有任何的刻板印象,从来就不应该女性属于厨房,男性属于工作,女性就该顺从柔弱,男性就该发号施令。也不应该男性不能落泪,男性就该负担所有开支,男性就不能爱美,女性就一定要苗条。可是社会舆论似乎强大得超过想象,我自己也难免会受其影响,我很羞愧自己下意识还会说“男孩子竟然会喜欢这”之类的话。但一件事情就算非常普遍,也不代表它就是正确的。希望我们都能更自由地成为自己,定义自己,而不是把自己钉在传统的形象上。
信仰
其实,我没有什么信仰。一直支撑我的是“相信一切会更好”的信念。所以我无法理解塔拉父亲对于上帝的那种“虔诚”。究竟是怎样一种信仰,会让一个人相信所有的苦难都是上帝的赐福,生病了不去看医生,而是依赖精神疗法,相信无论生死都是上帝的旨意?适度的信仰很好,但物极必反,过了就只会害了自己和身边的人。
结语
最后,想以作者的话结尾。希望我们都能从书中找到某些答案,或者意识到某些问题。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