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苹果种植区包括胶东半岛、泰沂山区、辽南及辽西部分地区,是我国苹果栽培最早、产量和面积最大、生产水平最高的产区。该区域包括53个苹果重点县(市),其中山东省有25个。目前苹果栽培面积约24万hm²,产量约1000万吨,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0%和40%左右。近年来,整个苹果生产重心有由东向西转移的趋势,山东省苹果面积下降迅速。龙旺庄是莱阳市辖镇,位于胶东半岛中部,东南毗邻黄海丁字湾,为温带季风性气候。地形为低山平原,因受胶东脊背地形影响,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北部、东部、中部有互不连接的低山丘陵群。沿河地带及山群之间,形成互不连片的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平原。属于烟台苹果主要产区之一。
由于苹果成熟日期以及天气等因素的影响,我们无法直接检测苹果的品质。在指导老师的建议下,队员们决定调研此地苹果的销量,以此来达到研究目的。
常年来看,北方地区基本在九月份就结束高温,平均最高气温逐渐回落至25度以下。但由于今年厄尔尼诺的影响,气候十分反常,莱阳市在持续高温后又经历了几次大暴雨。高温对苹果品质的影响重大,具体为果形指数变小,着色不良,果肉易发绵,成熟一致性差,维生素含量降低,耐贮性差等等。后期降大雨也不利于提高果实糖分和着色,红富士苹果对光照的反应很敏感,获全日照70%以上时果面全红,获全日40%-70%时果面部分红,全日照在30%以下时果面不着色。
为了保证树体有充足的光照条件,果农们会进行冬剪、夏剪。冬剪拉平壮旺枝条,多疏少剪,亩枝量保持在8万-10万条之间。夏剪则为4、5月份的抹芽,5、6月份的除萌,5月下旬到6月上旬的摘心、扭梢、环割。做到主枝少、级次低、角度大,保证树冠内膛通风透光,保证果实着色。然而后期接连不断的大雨却降低了光照,影响着色。
调研得知,种植户经营果园的时间大多为3-10年,虽然果农自身文化水平不高,但会经常参加政府组织的有关苹果种植技术扶植的培训。果农参加培训除了学习相应技术,以图更好地管理果园之外,也希望得到政府以及技术人员在其他方面的帮助,例如帮助提供市场信息、帮忙销售苹果、提供准确信息以抵御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销售风险、操纵提高苹果市场价格以获得更大利润等等。当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希望政府提供技术支持,解决果园出现的问题。目前果园遇到的难题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果树自身品质低,商业果率和优果率低;二是果树品种老化、竞争力弱。少数信息不发达地区也因为市场销售信息流通不畅而导致及难卖出苹果。这些问题并不是政府工作的技术人员可以全部解决的。例如果树品质低的问题,需要科学家不断研发,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果树品种老化、竞争力弱需要新的管理和种植方法来不断改善。然而当队员们就此事询问果农时,却得到了令人震惊的答案:有超过半数的人拒绝尝试苹果的新品种或新的种植方法。
这可能与果农自身有关。走访的各户果农情况类似,大部分是青壮年子女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在村庄中务农打理果园。处于中老年阶段的果农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强,更加偏向于守旧。从他们对果园的管理以及销售中便可见一斑。调研得知,所有果农都有直接将苹果卖给上门收苹果的人这一销售渠道。其中半数以上只有这一种销售方式,只有少数会选择零售等其他渠道,没有果农选择网上销售这一方式。这一现状令人忧心。现在是科技大发展的时代,也是苹果产业变革的时代。科技的发展催化了苹果新品种的诞生,网络使得线上线下销售变得更加快捷。果农应当抓住机遇,搭上飞速发展的顺风车增强果园的实力。然而农村果园的现状却是多数人选择因循守旧,拒绝接受新事物;另有果农有改革的想法,然而因为资金短缺以及时间等各种问题而不得不选择罢手。
也因此队员们发现了一个现象:拥有果园面积越小的果农反而越不易对果园进行改革创新。相反,拥有四十至八十亩甚至以上果园的果农对于新事物表现出积极的态度。走访过程中队员们也参观了不少果树花卉混合种植、创新经营的的果园,它们大多占地面积广,独占一座山头,经济效益良好,经营这些果园的果农更乐意在原有基础上开发新的销售渠道。
因为几乎所有果农都有选择将苹果卖给上门收购人员的销售方式,队员们对收购水果的合作社做了调研。以东方果品合作社为例,合作社从果农处收购的苹果每年平均1-2千吨,不会在当地进行零售,而是销往南昌、广州、中山等地,由十多辆卡车进行运输,往返5-6次。我们从负责人处了解到,运送到南方的苹果价格为七到八元一斤,在本地则为两元一斤。去掉人工费、成本费之后尚有极大的盈余。若果农们也能开发出这一销售途径,通过互联网进行线上销售,也不失为一项好的策略。
虽然现在科技如此发展,但果园的转型仍有阻力,尤其是守旧果农的抵触,极大地延缓了农村果园的改革。改革的不便与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缺失、老一辈果农的固化思维有关,应徐徐图之,统筹规划,慢慢改观,但却不能放任自流,任由果农随意改造个人果园,使得相邻的果园新旧参半。这对果园的发展有益无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