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被称作贫民窟的小巷,居民大多靠卖菜、送煤和做小工维持生活。他们早出晚归,艰难地支撑着生活的压力。日子单调而冷清。
哀叹、叹息,像风吹过这条小巷的老房子,吱呀吱呀地摇晃门窗。
这一切,看在一个女孩的眼里。她,寻思着快乐的方向。
于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小巷转角处的一间小屋里,开始飘出了悦耳的琴声,轻柔、舒缓,但不乏激情。
自此,小巷里的人脸上有了笑容。人们说,听着那曲儿心里头舒坦,再多的烦恼,都感觉不到;再大的困难,也无所畏惧了。
时间一长,人们便发现了一个规律:那悠扬的琴声总是在早晨六七点——人们将要“上班”和下午六七点——人们刚刚“下班”回家的那段时间吹响。
小巷的人们渐渐发现,自己尽然是个很有情调的人;拌着琴声哼着歌儿出门,哼着歌儿回家。
于是,叹息成为历史。小巷人的精神,就像被猛踩了一下油门的摩托,在琴声中跳跃。
三年中,琴声一天未断。很多次,小巷的人们都想结伴走进那间飘出琴声的小屋。但有琴声的时候,他们没有时间过去;忙完之后再去,他们又发现那道门紧关着,再敲也敲不开。
突然一天,人们看见一个拎着一捆废报纸的姑娘,正在打开小屋的门。
有人上去问她:认识那个吹口琴的人吗?姑娘“啊啊啊”地比划、摆手——她是个聋哑人。
第二天,当琴声又一次响起时,几个好奇的小巷人放下手头的事,相约着到了小屋的门前。他们使着劲敲门,但里面没有反应,可琴声依旧。最后,他们推开了门,此时,他们惊呆了,——屋中吹琴的正是昨天看见的那个捡破烂的聋哑女孩。
聋哑女孩自己也听不见琴声,——她的琴声是给小巷人的祝福,是她要向小巷人表达的心声。
小巷人落泪了,他们不由自主地深深鞠了一躬——为着女孩心中的琴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