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明月
01| 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
—1—
最近在网上看到特别扎心的一句话:“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当时我差点没敢再看下去,毕竟我和父母之间曾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挣扎,回忆都写满了创伤。
这也是我喜欢读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书籍的原因,他的书,基本上写的都是家、父母、孩子这方面的关系。读武志红老师的经典合集,我一步步成为真正的自己,不仅治愈了自己,也找到了与父母相处的平衡方式。
—2—
而当我再看这句话下面给出的解释时,真的是倒吸了一口凉气。
“父母在,比如说你今年30,你不会琢磨,你60你都不会想,因为你老会觉得,有一堵墙,挡在你和死神面前,你看不到死神,父母一没,你直面死神。”
行动派里说:“四十多岁的人其实特别孤单,因为他睁开眼一看周围,全是要依靠他的人,而他的身后却空无一人。所有的责任,重担,都在他的身上。”
其实不管在什么年纪,只要父母这一堵墙没有了,你就会直面死神,清晰地看到人生的尽头。
这也正好应了著名作家龙应台的那句话:“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3—
而很多父母一直催婚一直各种唠叨,也是因为他们已经开始直面死神了,会觉得时光已经很短,这时候父母最在意的其实还是孩子。
孩子已经成家立业过得很好,父母自然就不那么操心了,但是如果孩子还没结婚生子,或者生活都过不好,那父母肯定就会害怕步子赶不上,会很担心。
龙应台的《目送》里面有一句话,更是让多少做父母的感到无奈:“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是父母看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而不必追。”不必追,好大的落寞,有些不舍,有些遗憾,而更多的却是只能放手。
而最近,看完《认知突围》中讲到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后,再一次被颠覆认知。
02| 你有选择的自由
—1—
首先,我们来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情感的对象是什么?”
作者蔡叔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
我们对某件事物的情感并非是对事物本身,而是对我们自身附着在事物之上的各种念想和辛勤劳动等。
“我们情感的对象是什么其实是我们自己的“分身”。我们对凝结在其他东西上面属于自己的那部分产生了情感,我们付出得越多,情感就越浓烈。”
其实这跟心理学武志红老师讲的道理是一样的,记得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孩子,我爱的其实不是你》,就是在与父母的控制欲做斗争的时候,在武志红老师的书籍中寻找到了勇敢做自己的力量。
—2—
父母与孩子,不仅是亲子关系,更是成年人与成年人的关系,而成年人之间,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就是平等和尊重。
如果不明白这一点,父母做不到对孩子的理解和接受,急于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一手安排孩子的生活,这不是爱。只有无条件地接受,才能令一个孩子感受到被爱。也就是说,好的坏的,我都喜欢。
而孩子之所以会觉得父母管得太多,其实也是他们自己没有把自当成一个成年人来看,这就怪不得父母的过分关心了。你需要的是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而不是像寄生虫一样永远依附着父母生活。
—3—
但作为爸爸妈妈的孩子,我们需要的独立,也并不是真的谁都不需要,而是思想上的独立。能够不断地从别人身上受到启发,但决定主要靠自己做,并且自己承担结果。这才是一个成年人该有的姿态。
很庆幸成长到现在还是自己喜欢的样子,没有太非黑即白,游走在灰色地带,努力做事,拼命想问题,每一天都做最好的自己。
生活对于我说最重要的就是生活本身,有事做、要开心、能爱人,精神之上,物质之内。
03| 父母伟大,但没有那么伟大
—1—
关于亲情,蔡叔的观点是:“世俗认知中的亲情是虚构的,真实存在的只是父母与自己那么多年付出的心血、精力、劳动之间的情感。”这同样应证了武志红老师说的,父母只是爱他们的付出。
这个其实很容易理解,当我们为某个东西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时,一般情况下都会更重视。
比如网上的付费课程,花钱买来的才会更认真去学,而富人养了多年的一条小狗走失后,通常也会不惜花巨额把它找回来。这些都是因为他们要么付出了钱,要么付出了时间和精力,所以更有感情。
—2—
请认真想一想:如果父亲与子女从母亲怀孕开始就素未谋面,几十年后相认,他们之间还会有亲情吗?
蔡叔给出的答案真的很值得我们思考:
如果看似有,那一定是诸如“孩子是我生命的延续”“不认爹娘就是不孝”等错误认知和社会道德压力在起作用。
这不是情感。
—3—
在父亲节、母亲节的时候,我们都会看到很多形容父母伟大的词句,煽情异常。我也如此,每逢母亲节都会给妈妈准备小礼物,完全是出于无尽的爱和感恩。
很多人都毫不怀疑地认同,父母永远为子女好。
但这句话不准确的地方是,不应该是“永远”,而是“大多数时候,父母的出发点的确是为子女好。”但有时容易“好心办坏事”,因为父母习惯于以爱的名义,一心想要孩子成长为他们想要的样子。
—4—
蔡叔说:“其实一味对孩子好才是真正的自私,因为对孩子好是使父母心情愉悦的本意,符合本意的当然是自私,但我们常常把这种自私说成无私。”
心理学上有个现象是这样的:一个总被父母安排一切的孩子会觉得好像自己没有活着,他甚至走路时都感受不到自己的双脚,于是经常摔跤。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眼里孩子的错只是没有迎合你们的节奏而已,可凭什么每个人不能有自己的节奏呢?
04|每份爱不需要被验证
—1—
曾经看到一首诗,我特别感动,叫《挑妈妈》。
你问,我出生前在做什么?
我答,我在天上挑妈妈。
看见你了,觉得你特别好。
想做你的孩子,又觉得自己可能没那个运气。
没想到第二天一早,我已经在你肚子里。
其中有个读者给出的留言,我一辈子都记得:
“每个孩子,都是天上的天使,他们曾经趴在天堂的橱窗上面认真的挑选妈妈。
他们挑中了你,是想下来凡间来帮助你,来改正你的缺点,他们是我们生命中的贵人。
孩子,谢谢你能下来当我的孩子,妈妈,也是第一次当妈妈,还请多多赐教。”
为人父母不需要考试,更没有彩排,而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也只属于别人家,自己的孩子才是身上掉下来的肉。
—2—
漫画家几米曾在绘本中刻画过一个经常犯错的小孩,有句台词是:
“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完美的小孩,但你们从来也不是完美的父母。所以我们必须相互容忍,辛苦且坚强地活下去。”
曾经,我也对妈妈说过,别人家的孩子再能干,我才是你的乖女儿,是你一辈子的小棉袄。
其实,如果没有父母亲人对自己的期望和诉求,那无论是放弃什么,还是活到哪一天,很多时候都不会太在意。但是有了父母的期望,我们往往就不敢去做真实的自己,会纠结于做自己,还是做爸妈的乖孩子。
而每个年代的人都有各自的局限,我们需要有自己的主张和选择,这样的关系,才是刚刚好的。温暖而有安全感,独立而又负责任。
—3—
无论是蔡叔的逻辑认知也好,还是世俗意义上的亲情也罢,其实每份爱不需要被验证,自信地拥抱人生,才是有着比黄金还要宝贵的价值。走在一起是缘分,一起再走是幸福。
一直很喜欢张宇的《给你们》的一句歌词:“一定是特别的缘份 ,才可以一路走来变成了一家人。 ”
上次,萌微老师说她突然想到自己的女儿,如果她长大,没有兄弟姐妹,会不会像爸爸一样如此孤独?她说:“还是送给女儿一个亲人吧,当我们老了,她至少在这个世界上还不会那么孤独。”
当时我特别感动,因为我有一个比我大几分钟的孪生哥哥,而现在我想说的是:“感谢爸爸妈妈送给我一个亲人,当你们老了,我至少在这个世界上还不会那么孤独。”
我是明月,标签:读书,写作,画画,自律管理,时间管理,英语达人,手帐爱好者,希望在文字中跟更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相逢!
欢迎搜索往期文章 ~(^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