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心学大系》读书随笔记
当下的脚步(下)20180111
留恋也罢,不留恋也罢,一切都会过去,土地总有它自己的命运。永恒是一个沉重的词,它让上人没了轻盈的心但水恒也是一个凄美的词,它让人不懈地追求、有了超越的可能。这块土地其实也有它的永恒,那就是变化。它用自己的存在示现了衰老,示现了沧桑,示现了变化是如何一点点发生,示现了一个从腴到荒芜的过程。
——摘自《匈奴的子孙》 雪漠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我总感觉我的思考总是和自己的实际年龄不成正比。或许是环境和圈子的问题。但刨除了圈子这一说,我从小就在思考与同龄人不一样的话题。
从小,我就很害怕秋天的到来。特别是秋风起的时候,总让我有阵阵的感伤。我的爷爷在1998年的中秋时节去世的,距今差不多约20年了。爷爷是胃癌死的,在我模糊的记忆中,爷爷的病房旁有一棵很大的树,树上挂满了秋天收获的气息,但树叶已不再像盛夏时绿的那么浓密。或许,更加不浓密的是我的心。从那一刻开始,我对死亡有了印象。所以,我害怕秋天的到来也许是和爷爷的死亡有关。
模糊且清晰的记忆中,有医院消毒水的味道,有秋风起的伤感,还有亲人离世的疼痛……这些在我幸福的童年中,增加了一味叫做无常的调味剂。爷爷的离世对我的打击很大,时隔20年后的今天,每当想起,总有些伤感,无奈的望望天,那真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了。
从小,我在家里是出了名的爱哭。说是爱哭,也可以理解成为一种多愁善感。内心总有一种疼痛,明明知道留不住一切,却还有着在乎。明明知道生老病死的注定,却还会有着一份疼痛。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注定都是悲剧的立场,都是彼此目送一场别离。只是,我们在目送他人感伤的过程中忘记了自己。是谁会目送着我离场?
在岭南深山中的夜晚,望望天上的星星,总是发出了阵阵伤感。在农村的唯一好处就是能看到死亡,看到披麻戴孝的人。注定了我此生要目送者我身边的人一个个的立场,每每想到这里,我的内心总会有着撕心裂肺的无奈。但,想想自己,自己也有一天会踏上被目送的旅程也就坦然多了。
死亡是个沉重的话题,但是思考死亡不是为了活着沉重,而是为了更加积极的活在这个世界上。用行为搭建一种相对的永恒。孔子死了,但儒家还在。佛陀涅槃了,但佛陀精神还在。耶稣被绑在十字架上了,但博爱的精神永存了。在死亡中,总是有一种相对永恒的出现。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望望星空,问问自己……
写于2018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