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0经概要
迦叶氏初不喜世尊制戒,后自知悔,自见悔而向佛陀忏悔,佛陀即向其开示制戒的重要性及告知戒是与解脱相应的,是有助于解脱烦恼苦迫的。
2.不喜制戒是为何?
①对戒与法都没有认识清楚,心中无法或对法的理解有偏差;
②亲近善知识不够,只有身亲近,没有心亲近;
③目标不明确,内心胆怯;(不明了学习佛法的根本目标到底是什么?盲目为学而学。)
3.关于忏悔的思考
① 为何迦叶氏在“世尊去后不久,心即生悔”?
说明迦叶氏虽最初不理解制戒,但他的思维与心念还是时刻都系于法上的,所以能及时反省并知悔。
② 如何真诚有效的忏悔
a. 放下面子、 尊严、架子,把身心都交给师傅打磨;
b.忏悔应由内心生发,是为了自己的见法解脱 ,而不是图利益和福报而忏悔;
c. 发生纠结与问题时,是有主次关系的,主因疏缘,要分析清楚, 学会依原经思路去认清错误,并有效改正;
③ 忏悔的利益
a.通过忏悔才能使身心得以安宁,生命得以清净;
b.通过忏悔,我们对于法的学习才没有障碍, 而能深入法味,深入法流。
4.解脱与戒
① 修行的目标就是解脱 ,而解脱就在五蕴六根当中,要守护好根门,心不随境转,冲破五娱乐的束缚而解脱,是需要忍耐力和忍辱力的。
所以,解脱的路上有很多的规矩,就像世尊制戒,极制戒。
②解脱只有在解脱的范围里面,你对这个法才会越来越深入。而戒是要落实在每一个身心当下的。
③ 大乘法是建立在解脱法的基础上的,所以修学的重点要放在解脱道上。只有解脱了, 才能乘愿而来, 随缘普度,那才是真正的慈悲。
5.闻慧与戒定慧
① 戒定慧是佛法修学的重要内容,但在守戒修定之前还要闻得正见、正法,即闻慧,接着才能落实在身上的戒而产生定,并进而引发如实的真慧。
② 虽然赞叹重于戒学的长老, 但也一定要以闻慧,知正法为前提,依法不依人。
6.觉悟人生,心住非家
①若想出家、修行, 一定要深刻体会人世间那种私自占有欲的过患, 一切的苦空无常。 只有这样才能生厌而发心出家学道;
②如此修行,才能觉悟人世间的五欲之乐,确实是不乐的苦,不安的无常,觉悟人生如戏、如梦;
③ 把握此生人身,努力修行。此生不把握,以后都无有出期;
④只有心住非家,才能趋向、倾向于法,趋向于解脱。
课后思考:
1.如何理解自知悔,自见悔?
对这个问题先做一个反向思考:什么样的情况下做错了也不知悔、不见悔?
第一,不知正法或对正法理解有偏差。
第二,虽闻法却没有树立起正见和正信。
第三,没有将法落实到自己的身心当下,没有时刻将思维与心念系于法上。
当已听闻正法,对法生起了正信,逐步树立起正见,并将法融入到了自己的工作生活当中,心心念念都系于法上的时候,才能错而自知,自知悔和自见悔,从而迷途知返。
反省、知悔、惭愧、忏悔,它是一个去除旧思维模式,而建立起法的正思维模式的过程,对惯性业力强大的凡人,是非常艰难的,惟愿自己能知难而进,一点点前行。
2.如何理解戒、定、慧?
这是好大好深的一个题目,只能就我目前的浅薄之学,只能粗陋地说一下了。
《心经》里讲“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陀一直强调的是智慧解脱,解脱是最终的彼岸,而戒定慧均是度过岸的舟。
就戒、定、慧三者的关系来说,慧是指导,戒与定是方法,在闻慧的前提下行持的戒,方能生出正定,正定引发出如实的真慧,而最终达到涅槃,去到解脱的彼岸。
感恩师父,感恩大人,感恩兮姐与各位师兄!
清微 201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