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830经

1.830经概要

迦叶氏初不喜世尊制戒,后自知悔,自见悔而向佛陀忏悔,佛陀即向其开示制戒的重要性及告知戒是与解脱相应的,是有助于解脱烦恼苦迫的。

2.不喜制戒是为何?

①对戒与法都没有认识清楚,心中无法或对法的理解有偏差;

②亲近善知识不够,只有身亲近,没有心亲近;

③目标不明确,内心胆怯;(不明了学习佛法的根本目标到底是什么?盲目为学而学。)

3.关于忏悔的思考

① 为何迦叶氏在“世尊去后不久,心即生悔”?

说明迦叶氏虽最初不理解制戒,但他的思维与心念还是时刻都系于法上的,所以能及时反省并知悔。

② 如何真诚有效的忏悔

a. 放下面子、 尊严、架子,把身心都交给师傅打磨;

b.忏悔应由内心生发,是为了自己的见法解脱 ,而不是图利益和福报而忏悔;

c. 发生纠结与问题时,是有主次关系的,主因疏缘,要分析清楚, 学会依原经思路去认清错误,并有效改正;

③ 忏悔的利益

a.通过忏悔才能使身心得以安宁,生命得以清净;

b.通过忏悔,我们对于法的学习才没有障碍, 而能深入法味,深入法流。

4.解脱与戒

① 修行的目标就是解脱 ,而解脱就在五蕴六根当中,要守护好根门,心不随境转,冲破五娱乐的束缚而解脱,是需要忍耐力和忍辱力的。

所以,解脱的路上有很多的规矩,就像世尊制戒,极制戒。

②解脱只有在解脱的范围里面,你对这个法才会越来越深入。而戒是要落实在每一个身心当下的。

③ 大乘法是建立在解脱法的基础上的,所以修学的重点要放在解脱道上。只有解脱了, 才能乘愿而来, 随缘普度,那才是真正的慈悲。

5.闻慧与戒定慧

① 戒定慧是佛法修学的重要内容,但在守戒修定之前还要闻得正见、正法,即闻慧,接着才能落实在身上的戒而产生定,并进而引发如实的真慧。

② 虽然赞叹重于戒学的长老, 但也一定要以闻慧,知正法为前提,依法不依人。

6.觉悟人生,心住非家

①若想出家、修行, 一定要深刻体会人世间那种私自占有欲的过患, 一切的苦空无常。 只有这样才能生厌而发心出家学道;

②如此修行,才能觉悟人世间的五欲之乐,确实是不乐的苦,不安的无常,觉悟人生如戏、如梦;

③ 把握此生人身,努力修行。此生不把握,以后都无有出期;

④只有心住非家,才能趋向、倾向于法,趋向于解脱。


课后思考:

1.如何理解自知悔,自见悔?

对这个问题先做一个反向思考:什么样的情况下做错了也不知悔、不见悔?

第一,不知正法或对正法理解有偏差。

第二,虽闻法却没有树立起正见和正信。

第三,没有将法落实到自己的身心当下,没有时刻将思维与心念系于法上。

当已听闻正法,对法生起了正信,逐步树立起正见,并将法融入到了自己的工作生活当中,心心念念都系于法上的时候,才能错而自知,自知悔和自见悔,从而迷途知返。

反省、知悔、惭愧、忏悔,它是一个去除旧思维模式,而建立起法的正思维模式的过程,对惯性业力强大的凡人,是非常艰难的,惟愿自己能知难而进,一点点前行。

2.如何理解戒、定、慧?

这是好大好深的一个题目,只能就我目前的浅薄之学,只能粗陋地说一下了。

《心经》里讲“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陀一直强调的是智慧解脱,解脱是最终的彼岸,而戒定慧均是度过岸的舟。

就戒、定、慧三者的关系来说,慧是指导,戒与定是方法,在闻慧的前提下行持的戒,方能生出正定,正定引发出如实的真慧,而最终达到涅槃,去到解脱的彼岸。


感恩师父,感恩大人,感恩兮姐与各位师兄!

清微  2018.2.9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