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9日,英国伦敦法院的一纸判决,让一个披着“学霸”外衣的恶魔现出原形。
28岁的中国留学生邹某豪因迷奸至少10名女性,被判处终身监禁,最低服刑24年。
这个曾在伦敦大学学院攻读博士的“高材生”,利用自己的学术光环和社交手段,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对女性实施系统性侵害,甚至拍摄下1300多段犯罪视频作为“纪念品”。
他的作案手法极其隐蔽且恶劣,通过微信、小红书和约会软件,他以“讨论论文”“庆祝实验成功”或赠送奢侈品为借口,将受害者诱骗至家中。
随后,他在饮料中掺入迷药,待受害者昏迷后实施性侵,并用隐藏摄像头全程记录。
更令人发指的是,他还专门收集受害者的衣物、首饰,作为“战利品”保存。
警方在他的公寓里搜出大量违禁药物,包括摇头丸和可转化为迷奸药的工业化学品。
这起案件的曝光,源于2023年11月一名中国留学生的勇敢举报。
在此之前,许多受害者因恐惧、羞耻或担心证据不足而选择沉默。
其中一名受害者在法庭上回忆,她醒来时发现自己正被侵犯,却因药物作用无法反抗。
事后,她陷入长期的心理创伤,甚至不敢再信任任何人。
而这样的受害者,可能远不止10人。
警方推测,邹某豪的实际受害者可能超过50人,横跨中英两国。
法庭上,邹某豪试图狡辩,声称部分性行为是“双方自愿的角色扮演”,甚至主动提出接受化学阉割以换取减刑。
但法官罗西娜·科塔吉毫不留情地驳回了他的请求,并痛斥他是一名“危险且掠夺成性的性犯罪者”,完全无视女性的意愿和尊严。
最终,他被判28项罪名成立,包括11项强奸罪、3项偷窥罪、10项持有极端色情影像罪等。
这起案件不仅揭露了一个人的极端扭曲,也暴露了性犯罪受害者在司法体系中的困境。
许多受害者在遭遇侵害后,因担心无法自证“不同意”而不敢报警。
社会对性暴力的污名化、对受害者的质疑,以及司法程序中的严苛举证要求,都让她们陷入更深的痛苦。
正如一位受害者所说:“我很难证明,去他家喝酒是否意味着我同意发生关系。”
更值得警惕的是,邹某豪并非孤例。
近年来,高学历性犯罪者屡见不鲜,他们利用社会对“精英”的信任,掩盖自己的恶行。
这提醒我们,学历和外表的光鲜,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道德底线。
同时,社会需要更完善的防范机制,包括加强对迷奸药物的管控、提高性同意意识的普及,以及为受害者提供更有效的法律支持。
邹某豪的终身监禁,或许能给部分受害者带来一丝慰藉,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如何防止下一个“邹某豪”的出现?如何让更多受害者敢于发声?这些问题,远比一个案件的判决更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