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挪威的森林》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A1、有人说,这是一部恋爱小说,有略带感伤的爱情;有人说这是一部成长小说,记录了一代青年成长过程中的伤与痛;有人说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反映了青年们真实的生活状态。
A2、但是归根结底,我们喜欢这部作品,首先还是因为它有一个通俗、完整又独特的故事。
小说的主人公渡边的好友木月莫名其妙地自杀了。一年后,渡边上大学,与木月娴静腼腆、美丽忧伤的女友直子相遇,心动不已。
在直子20岁生日那晚,与她发生了性关系。但是第二天直子就不知所踪。不久,渡边收到了直子的来信,称在一处疗养院。
渡边去探望了直子,并度过了美好短暂的几天。渡边回到学校后,与生机勃勃、热情开朗的绿子相遇,慢慢地喜欢上绿子,但又放不下直子。
直到直子自杀的消息传来,渡边失魂落魄地开始了一段徒步旅行,也开始摸索自己的人生。
小说的最后,他拿起电话,打给绿子,但又无法说清楚自己在哪里。故事戛然而止。
也许你在年少时脸红心跳地读过书中的描写,也许你曾对小说里的混乱迷茫的爱情嗤之以鼻。
又或许你已年过三旬,重新读来,读出了些不同以往的酸楚之感。
Q2、解读本书的三个重点:
A1、第一个重点是,打破自我与世俗的对立,让自我与外界之间达成平衡。
A2、第二个重点是,打破生与死的对立,做向死而生的勇士。
A3、第三个重点是,打破孤独与成长的对立,接受生而孤独的人生常态。
Q3、坚持自我与融入世俗,你选择哪一个?
A1、在《挪威的森林》里无不弥漫着对立的氛围和矛盾的情绪。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20世纪60年代末的日本社会,战后经济复苏,学潮运动不断,在物质的不断膨胀和精神极度匮乏之下,年轻人越来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他们既厌恶这个世界的混沌不堪,又在感官上依赖着这个虚伪的世界,在自我与现实之间徘徊、犹豫,止步不前。
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在自我与世俗中做着决断,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
A2、木月是渴望改变而不得,最终失去自我;而直子是努力摆脱孤独而不能,在逃避中封闭自我。
与之相反的是永泽。永泽是渡边大学的好友,他是冰冷而强悍的存在,完全融入世俗,对现世的游戏规则了如指掌,能够轻易博得他人的好感。
实际上,他在融入世俗的过程中,主动抛弃了自我,因为认同自己选择,反而成为一种强大而空虚的存在。
A3.、其实这世界没有绝对对立的双方,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木月在与外界的接触中,彻底否定了自我。
直子对世俗既憧憬又逃避,在纠结中结束了自我。
永泽通过主动放弃自我,成为社会规则的掌握者。
渡边又在自我与世俗之间左右摇摆,游移不定。
在自我与外界的天平上,他们都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平衡。
对于成年人来说,这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
Q4、打破生与死的对立,让死成为生的一部分。
A1、 死亡,是《挪威的森林》一个重要的主题,也是小说的一条重要的线索。
小说中描写死亡的意象比比皆是,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重点。
木月之死。木月的死是意外且突然,毫无征兆的,源于对自我的否定和排斥,他用毁灭自己的方式寻求解脱。
直子的姐姐,是外人眼中优秀的孩子,她竭力扮演让别人满意的角色,却让自己痛苦万分,因为无法面对真实的自我,选择上吊自杀。
他们的死亡,是自我选择的结果,是无尽的不解,与彻底消失的迷惘。
而绿子父亲因脑癌失去了生命,是挣扎与眷恋,代表的是生的意念,至死都还有着对生的留恋。
这是村上春树笔下的死亡,这许许多多不同人的死亡,因为太多,让我们反而放下了对死亡的戒备和焦虑,淡化了对死亡的恐惧感。
小说里,反复出现一句话“死并非生的对立面,死潜伏在我们的生之中”,仿佛在说,死亡是那么自然而然的一件事,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死亡始终与生,息息相关,不可分割。
A2、主人公渡边,经历了好友木月、直子、绿子父亲、初美的死亡,如果说木月的死亡,让他认识到“死亡不代表完结,而是构成生的众多因素”。
那么直子的死,则让他懂得,即使死亡是生的一部分,但是仍会给活着的人带来无尽难以承受的哀伤。
初美的死亡让他意识到有些纯真的东西彻底消失了;绿子父亲又让他感受到了人对死亡的无力感和对生的眷恋。
在直子死后,渡边陷入了和直子同样的情绪之中,不能自拔,他开始了一段徒步旅行,想要逃离现实世界。
曾有一段时间仿佛置身于黑暗的森林,他同死去的直子对话,直子说,“死有什么大不了的,再说我在这里觉得非常快活”。
他的整个身体被拖进了死者的世界,无法挣脱。他的身形快速消瘦下去,认为直子的死,是因为自己没有将她拉出来导致的,也因为自己爱上绿子而自责不已。
在这样的漩涡中,渡边犹如行走在生死边缘。
此时,或许他哪怕,歪一歪身子,就可能掉进死亡的陷阱里。
A3、但是令我们意外的是,渡边没有选择死亡。他在努力救赎自我,努力抓住代表世俗生活的绿子,想要彻底解开心结,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光明。
渡边鼓励自己:“木月,我和你不同,我决心活下去,而且要力所能及地好好活下去。我要变得成熟,变成大人——此外我别无选择。”
活着的人其实比死去的人背负着更加沉重的负担。
村上春树与其说在大肆渲染死亡,不如说是要讲生的艰辛和可贵。
正如村上春树在《创作谈》中所说:“我真正想描写的不是恋爱姿态,而是在死去之后剩下来不得不活下去的人们或事物的姿态。
所谓成长恰恰是这么回事,就是人们同孤独抗争、受伤、失落、失去却又要活下去。”
A4、也许我们多多少少经历过亲人朋友的离世,也曾惧怕和憎恨死亡的无情与残酷,但是归根到底,是生造就了死,死早已孕育在生中,或早或晚。
而我们势必要带着过去的记忆,勇敢地活着,带着向死而生的勇气,向阳生长的渴望,去寻找我们自己的人生幸福。
Q5、打破孤独与成长的对立,接受生而孤独的人生常态。
A1、因为村上是少有的“独生子”,这也造成了他敏感、内向、孤单、不合群的性格。
他曾说:“我小时候最讨厌人家说我独生子,看见周围都是兄弟姐妹的家庭,好像只有我一个人是不完全的身体,弄得心里难受。”
这种性格一直伴随着他,他一直保持着与人群的疏离,像个倔强的孩子一样,顽固地在自己的孤独里我行我素。
后来,他将这种孤独感带到了作品中。
A2、 直子是小说里最孤独和寂寞的人物,她似乎陷入一个梦幻的神话中,在与木月悲剧唯美的恋爱中难以自拔,进而不断退缩,倍感自怜,将自己紧紧地包裹起来,隔绝于人世。
生机盎然的绿子也是孤独的。她渴望爱,渴望理解,渴望拥有简单的拥抱,她多次要求渡边抱着她睡觉,其实也是内心极度渴望爱,而生发出的诉求。
心中莫名其妙的孤寂感,让渡边用更加空虚的方式去排解,但是心里又不开心。渡边的朋友除了直子、绿子,也仅仅永泽,没有什么合得来的同学,也看不惯学潮运动里面那些虚伪的学生领导。
A3、十七八岁的少年最容易伤春悲秋、顾影自怜,喜欢一个人待着,又渴望同类的靠近。以为长大了就可以不孤独。
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成长为大人的我们,即使在人群中,也依然与孤独感如影随形。
人生而孤独,这不过是人生的常态。
孤独不在山中,而在街上,不在一个人里面,而在许多人中间。。
真正可怕的孤独,不在于一个人独处,而是明明置身喧嚣繁华,却怎么都找不到、听不到自己的声音。
A4、尼采说“为了茁壮成长,你必须先把你的根部深深地穿进虚无之中,并且学会去面对你最寂寥的孤独。”
作家周国平说:“孤独是人的宿命,爱和友谊不能将它根除,但可以将它抚慰。”
虽然人生而孤独,但是我们依然有选择权,可以选择如何去爱,如何去给与,而不是被动地让自己沉溺于一个人的世界。
敞开怀抱,接纳世界和他人,他人也会接纳我们。只有人与人之间的爱,能让世界温暖,让每一个人的孤独得到抚慰。
S、《挪威的森林》,作者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