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知识改变命运这句口号,不知激励了多少寒门学子满怀希望的想通过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想通过知识走出大山。这句口号,在二十年前的中国让无数寒门学子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抱负。反观在当今社会通过走知识改变命运这条道路成功的学子,越来越少。我不禁思考,到底是什么使得大山的孩子越来越难以走出“大山”?
去年暑假曾和一群队友去贵州毕节一所村小支教,在那里我到达过以前从未企及的高度,那里群山众壑。我们所在的毕节,地处云南高原向贵州高原过渡的斜坡地段,相对高差达1746.9米。那里真的可谓是大山深处,处处望去是数不尽的大山。
我们所任教的小学,那是那里唯一的村小,尽管如此并没有多少学生在那里就读。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而且每个班人数最多的不过25个左右,最少的也只有仅仅十来个学生。任教的教师也只有五六人左右,而且基本都是本村那些只接受过初中教育的人。据校长说现在村里很多的人都外出打工,多数也把孩子带了出去剩下的都是家里极其贫困实在是无法带出去的老人和孩子。
在我们家访过程中,我记得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对兄妹。当我们翻山越岭来到他们家时,男孩看到我们到来神色有些慌张,但还是热情地把我们迎进了家并拿了凳子给我们坐。当坐下时我看到家中的房屋破败不堪,而且整个屋子全是黑黢黢的,下雨时只有包括床在内的极少数地方不会被房屋漏下雨打湿。奶奶说家中只有她和他们俩兄妹在家,她现在已经七十多了腿脚因为曾经摔伤过所以现在走路都要靠拐杖,而且由于年龄较大的缘故眼睛也不能很好看清事物。
孩子的父母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外出务工了,回来也只能春节时。不过上次他们回来还是好几年前的事了,由于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即使是夏天这里气温也不高所以不适合水稻之类的农作物生长。所以他们种植最多的就是土豆,主要的粮食作物也是土豆。当听了老人的讲述,我们的心情也无比沉重但我们也无法去改变什么。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在这一个月时间里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陪伴这些孩子,带给他们知识和快乐。
当城里的孩子在节假日、寒暑假时忙着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和培训班时,他们却被迫着承受者着不属于他们这个年龄阶段应当承担的家庭重担。
他们大多数在上完每天的课后要走一两个小时才能到家,而到家后还要帮着爷爷奶奶分担家务。他们中很多人去过最远的地方是镇上的集市,从这个小学到镇上走路大概三个多小时才能到,由于我们去的那年正好在修路所以部分修好的地区会有面包车通行。但是由于受经济的限制,镇上的集市一个星期才开一回市,所以他们能去往集市的机会也是非常的少。
据校长说由于他们这里的教学环境不好,所以很多孩子在读完小学后便没有再读便到外地去了,他们有的去往工地有的到父母务工的城市做活或者再读。有些即使到了初中,由于多数孩子的成绩不好所以不能在学校寄宿只能在外面租房住,所以到后面多半也辍学。
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教师的工资和能享受到的显性和隐形福利随地区的发展水平不同而不同。教师也是凡人,也要食人间烟火。不少教师表示由于到城里,到重点学校容易评上高级职称,所以大家就一窝蜂地挖掘各种关系,采取各种正当的和不正当的手段,拼命往城里挤,往重点中小学钻。结果造成大量活的优质教育资源——教师,迅速集中到城里,城里的学校和重点中小学教师大量超编,偏远地方,乡镇学校严重缺编,只好请代课教师上课。结果荒废了农村教育,造成了城乡教育严重不公。
现在各地又实行教师职称编制管理,根据各地编制管理的文件精神,不仅继续维持这种现状,而且更有所加剧。长此以往不仅城乡教育严重失衡,连城里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教师,对教师都不公平了,还谈什么教育公平。如此发展下去,教育公平就会成为仅仅说说而已的空话,成为与时俱进的五颜六色的肥皂泡而已。
教师是学校活的源泉,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只有切实保障了中小学教师的相关权益才能更好的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