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一方在表达信息,而另一方在于接受信息表达信息的方式,可以有语言方式的,也可以是非语言方式的,比如手势表情之类的,而接受的时候主要包含两种,一种是听到了hearing,一种是听懂了listening。
听到了Hearing很简单,听到了更多的是一种生理的或者物理的过程,也就是声波或者图像劲道的脑袋里对的,这里面阅读也把他算在倾听,或者接受吧。而听懂了不但是要在听到了,还要在心里能够记下来,甚至采取一些相应的行动。所以说listening要比hearing要复杂得多,我们通常说的倾听是Listening.
总的来说倾听包含5个步骤,第1步接受信息receiving也叫hearing,大概就是听到了信息。在这个时候就是我们大脑收到了孙波或者抗造了这个话这个故事,当然首先是认得,如果不认得比如来一段阿拉伯语,我们只能听到有声音,但是并不能听懂其意义,所以这个连hearing都算不上了,至少得接到信息才行。
第2步就是要理解,也就是understanding。听到了信息之后,我们要弄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意思,这里面是指的具体的含义,很多时候我们能听懂每个字的意思,但是对于许多专业术语来说,其实我们还是没有听懂所以,如果对于术语不理解的情况下,我们只能算是hearing算不上understanding,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才能够进行下一步的步骤,也代表我们接受的信息。
第3步是remembering。也就是说要记住听到的信息,不但要理解,要把它转换成自己的相关的记忆,这个事情是很神奇的,我们好多时候实际上可以先做到remembering,然后再做understanding。比如说我们有时候会背诵一些古诗词,或者对很小的孩子叫她们被故事,他们能够背得很流利,但并不知道是什么含义。插一句闲话,看到过一本语文的课外阅读资料,大概是许多古诗要背诵,我不明白为什么不选一些名家的古诗,是不是那样过于通俗别人不知道呢,而选了一些很是有讽刺意味的诗,名字没有听说过,作者也没有听说过,更多的是表现了一种阶级感情或者是对现实的不满。我知道写诗的时候实际上是一种情感的喷发,那么对有不满情绪的时候很容易写诗的,但是我不理解这种东西给小学生去背他们理解得了吗?他们能够理解中诗中的含义吗?这个时候我觉得也只是remembering到不了understanding。从倾听的角度来说实际上是本末倒置了。
第3步和第4步之间,有的时候还有一部叫perception。接受,也就是说在理解并记忆的基础之上,表达一个态度,是否同意这种观点或者不认同这种观点,都属于接受,也就是说自己要有一个判断或者有一个倾向性,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新闻说现在如何如何的好恶劣的形势已经完全被控制住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选择相信也可以选择不相信,之所以说他卡在第3步和第4步之间,因为第4步是evaluating。
第4步evaluating实际上就是对听到的信息进行一个评估,从而确定一个自己的态度,或者确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关的行动,这就是为什么把前面说到的3.5步放到了第4部里,因为在接受的时候,实际上我们要做一个评估,是否同意这种观点或者拒绝这种观点同时也是因为同意或者接受了这种观点,它会影响到我们评估的结果。所以在有些理论里有perception,有些理论里实际上没有的。
在倾听的最后一步是responding,也就是说听到了之后要采取一些行动,这些行动可能是做一个评价,说老子才不信呢,也有可能被人忽悠着就去买了保险,或者理财产品之类的。总之,这是在前面的逐步理解的过程基础之上,最后确定是否要进行相应采取一些行为,把听到的东西转化出来进行实践,这也是我们经常学习的一个过程。
我们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倾听的过程,想象一下面对一个崭新的知识,我们首先是看到或者听到有人提起,然后我们试图去理解他,当然理解的时候并不一定对或者并不一定全面,接下来就是记忆理解了之后,我们要记住都有哪些知识,放到自己脑海里的才是真正的,算是自己的掌握的东西东西,在remembering之上是进行一些评估,确定是否接受这种观点或者拒绝这种观点,总之要表明一个自己对这种信息的态度,最后确定是否要采取何种行动来应对这种信息。
如果学习一个知识能够走完整这5步过程,那么污染无疑就彻底的掌握了这种知识,并且能够把这种知识应用出来,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学习的过程中,或者在我们的教育体系里,大多数都停留在remembering,也就是说学生只要记住了,那么就能够取得成绩,他并不需要理解也不需要认同,就像我们学习的很多优越性呀,可靠性呀或者一些应该记住的,某些作者该怎么想的,写文章的时候什么心情,为什么要用这个字,不用那个字之类的,我们更多的时候并不是理解了,而是记住了应该说的答案。偏偏,考试就考这些,所以只要我们实现了Remembering,我们就可以拿高分了。这样一来为什么还要进行理解或者要坚守自己的态度呢,也就是说understanding和perception其实并不重要了,更不论后面的responding和evaluating,所以说我们的教育学在这一方面实际上是有一点点失败的,我们把许多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但是我们却不去管她是否理解,或者是否能够应用知识,还是一个知识,只是停留在学生的脑海里,但是不会产生功效,这也许是为什么我们在各种竞赛上取得优异的成绩,甚至许多的成绩,已经是世界其他各国望而止步的。但是对于创新,对于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却很少有突破性的进展,突破性的进展叫break through,也就是说破墙而出穿墙而过,要能打破常规,在不理解或者没有态度的学习的基础之上,是很难打破常规的,甚至我们连常规是什么都不去,去想,没有态度,只是记住了应该说什么什么是对的,那些是错的,这不得不说是教育的悲哀了。
和小丽同学说起这个事情。我们提到我们很少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通常的表达应该存在的正确的观点,这些观点并不是发源于我们自己的内心,通过我们倾听学习了解,得到的一个结果,而是知道的应该的,别人告诉我们,或者书上记载的正确的结果,就比如说对于我们来说,什么时候开始自己有机会去表现自己的成果呢,很多人第1次做这件事情很有可能是大学毕业的毕业论文。
当然哪怕毕业论文我们也把它写成了8股文至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该怎么说,更多的是查的其它的资料,而没有融合贯通,得到自己的结论,换句话说我们是知识的搬运工,从一本书搬到另一本书,从一个网站搬到了我们的论文纸上,但是并没有消化吸收,加上我们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你人生中做的第1个PPT,第1个站在别人面前开始抒发自己的想法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呢?很多人回忆起来恐怕是在大学毕业了。
那么我们前面的十几年寒窗苦读点灯遨游的,每天坚持到晚上十一二点,付出了那么多写掉的圆珠笔,都是令捆算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学了那么多,居然连一点自己的观点都没有,更不论后面的创新和应用了,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我们虽然有这么优秀的这么聪明的人,世界都是公认,从中国人非常的聪明,但是为什么我们却很少有自己的科技上的创新,有几个诺贝尔得主大多也都是在美国生活的华人,她们实际上严格意义上来说,受的教育体系已经不是中国的了。
我们5000年的历史,十几亿的人口,而且是世界上经济的强国,我们已经不再落后了,那么是不是有些观点我们需要改变了呢?真正的要拥有一个强国的担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不是该从教育体系上进行认真的思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