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哥大读 MBA 之前,在科尔尼工作了五六年,期间还去了澳洲的科尔尼工作,这里谈谈我对这份工作的感受。
在科尔尼工作的感受
科尔尼的工作,如果要从成长来说的话,对内是可以提供各种职业标准以及职业技能的训练,包括逻辑思维的训练(或者说逻辑化的表达能力),还有数量分析的能力,这些东西都会有严格的培训。虽说当时工作很累,但是我觉得这份工作能够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给你速成,对于年轻人来讲,还是一个挺好的受培训的工作,所以我至今还是挺感激那段经历的。如果对外来讲,成长就是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看很多很多的行业,跟各种各样的人能有交流。
像我第一个项目是为国内一家物流公司提供咨询服务。这家公司刚刚被欧洲的公司收购,所以整个过程中能够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从最高层的一个非常资深的特别专业优雅的英国绅士,到中国公司这些不错的管理层,到特别土豪的那些中国底层的创业者(他们的公司是自己做起来的民营企业),到那些没什么文化素养但是办事稳准狠、思路敏捷、很有事业心的一批人,一直到最底层的那些物流搬运工、那些卡车司机,所有这些人都能接触得到。整个项目接触的是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需要能够快速适应然后无缝切换不同的风格。比如说你跟老外打交道,包括跟中国的比较职业化的经理人打交道,你会觉得这些人跟咨询公司的风格还是比较接近的,或者说沟通特别舒服容易。
但是跟中国这些创业者打交道,虽然他也很尊重你,但是有一种微妙的关系。你一定得照顾好他的心理上的一些脆弱的东西,并且特别直接地告诉这些人你能给他带来什么价值,不然他就会觉得你没什么用。包括跟那些物流的员工打交道,需要采用的技巧都不一样。当时那些老外欧洲人收购了这个公司,就看这个公司的员工手册,里面有一条说「在操作货场上,管理人员不能打骂员工」。看完之后特别震惊,还能打骂员工,在欧洲是不可想象的。
如何获得科尔尼海外工作机会
其实是因为我当时第一次申请 MBA 的时候没有成功,几个学校的申请都失败了。当时主要还是想通过国外留学这种方式去了解西方的文化。因为光在国内看国外的书和影视剧是不行的,一定要要到当地去生活一段时间才能懂。所以那一年没有申请成功后,就是想还有没有别的机会,当时正好是有这么一个 global mobility 的机会。当时刚推出,如果你在科尔尼工作两年以上的话,就有资格去申请。但你必须是海外公司需要的人才,因为海外的空缺职位有时候要求你做过特定的项目,或者你有相关的经验,或者说你有相关的语言的技能(例如你会说这个地方的语言)。同时呢,两边的老大都需要同意。
当时大家都比较忙,再说一个新的东西出来,大部分人都还处于比较懵懂,不是特别在意的阶段。正好我当时看到有这么一个机会,就赶紧跟我比较熟的一个 partner 申请。我说这个你看行不行,他说那也可以啊,你出去锻炼一下吧。然后就跟我一块去 review global mobility 的一个列表,究竟哪一个国家可以去。正好澳洲的需要人,也说英语,再加上澳洲是科尔尼亚太区的总部,管理亚太区除了日本之外的业务,所以跟澳洲这边沟通也相对方便一点。如果是要去欧洲去美国,整个相当于跨大区,沟通起来特别麻烦。最后因为这个原因,就选择了去澳洲试一试。partner 帮我去澳洲那边联系,聊了聊,觉得也还 OK ,就 transfer 过去了。其实并没有真的特别费劲,可能也正是因为没有别人去申请这个项目,所以抓住了这么一个好机会。
海内外咨询公司有何不同
如果都是外资咨询公司的话,其实文化上倒还是相近的,我觉得这是因为这些比较成熟的跨国企业能把自己的文化延伸出去的。不过即使是同一家咨询公司,可能因为所处的市场不一样,你的工作内容还有一些细微的文化差异会有不同。比如澳洲相对来讲是一个经济上比较发达也比较稳定的地方,所以当地的咨询更多是做一些运营上的优化。而中国还处于高飞猛进的时代,所以会多做一些战略或者开源节流的项目。因此,澳洲那边的业务会更多关注是怎么样提升运营效率的,中国这边还在找新的增长点在哪儿。这可能是因为所处的市场环境不同,会造成的最大的一些不同吧。
如果是都在中国的话,中资和外资的相同点不是太多。主要是内资公司现在还不是特别的成熟,差异非常大。即使是同一家公司的话,不同的团队去做,差异也会非常大。现在内资公司更多是靠一些第一代的明星咨询师先撑起来,还处在一个怎么样能够建立标准化服务的阶段,以及怎么样培养下一代人才的状态。内资的咨询公司很难保证这一次找他们做的东西跟下一次找他们做的东西能够同样的高水平高质量。但是在中方的本土咨询里面,确实还是藏龙卧虎,有很多高人在的。这些人是有很强的思维判断和洞察力,如果是他们来做的话水平还是很高的。所以,内资总体来说,可能是给人的感觉更多是参差不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