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12.10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子张向孔子请教怎样去提高品德修养和辨别是非。孔子说:“以忠厚诚实为主,行为总是遵循道义,这就可以提高品德。对于同一个人,爱的时候希望他长期活下去;厌恶的时候,又希望他死去。既要他长寿,又要他短命,这就是迷惑。‘你离开我,不是因为她家比我有钱,只是因为你的心变了’。”

感悟:

这一段短短的内容有两个主题,一个是崇德,一个是辩惑。

一,关于崇德,孔子的观点是“主忠信,徙义”,意思是以忠信为根本,做事遵循大义。也就是说我们做事不要死搬硬套,不知改变。

孔子认为忠信是重要的,当忠信和大义产生冲突时,大义更重要。

比如,他在路上遇到了强盗,孔子说服了强盗放过他,并答应强盗不举报,结果他没有做到,最终他举报了强盗。

这就是他认为大义比忠信更重要,其中的缘由也许是他认为放过一个强盗,可能给更多百姓造成伤害和损失。

所以,我们学习和不是死搬硬套,而是要灵活运用,知道变通。

二,关于辨惑,孔子的观点是“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人为什么会有迷惑呢?孔子认为,爱一个人的时候,就希望他长久的活下去;厌恶他的时候,就希望他死去。在一个人身上产生了这样两种极端的矛盾,所以人才会迷惑。

从孔子的话,我认为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推断:一个人会产生这样的矛盾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判断事情的标准,是以自己的喜好和情感来作为判断依据的。

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对于孩子,当我心情好或者我觉得他非常可爱的时候,无论他做什么事情,我都看着很顺眼,即使是一些我平常看不惯的事,比如乱丢东西,玩水把身上的衣服全部弄湿等。

当我心情不好或者我觉得他非常讨厌的时候,即使他做对的事情我也会板着脸,不会表扬他,如果做了我平常看不惯的事,我会大发雷霆,甚至直接吼出来。

这就是我以我的情感来判断他做的事情,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是我自己特别纠结迷惑,其实,孩子也会特别迷惑,他会不知道妈妈为什么对他会时好时坏,也不明白到底该怎么做才是对的。因为做相同的事得到的是不同的结果。

这也是我一直在修炼的地方,最近几天通过不断学习以及调整,我能够比较平静的面对生活中的各类事件,包括孩子的事情,我相信未来我和孩子都会变得越来越好。

“诚不以富,亦只以异”,这段话引用的是《诗经·小雅》中的一首怨妇诗的最后两句。原文的意思是你离开我,不是因为她家比我有钱,只是因为你的心变了。

那这句话和前面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呢?

两者其中的情感是类似的,怨妇会产生怨恨的情绪,是因为她的判断标准也是自己的喜好。

另外,我认为这句话表达的是陈述语气,只是表达“变心了”这个事实。我认为这句话与前文联系起来表达的另一个意思是,当我们知道了自己迷惑的事实,重新作出选择,最终我们就不迷惑了。

我认为这两个主题结合起来表达的意思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以原则为中心,在原则的基础上也要知道灵活变通,不是死搬硬套,也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词语,叫做“外圆内方”。

以上仅表达个人观点,不知道您是否同意。如果同意,请点赞;如果不同意,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