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鸡汤励志文,很多人给予不屑一顾的态度。有些人认为,成功的因素是多样的。路径、方法的重要性不亚于坚持本身。不讲方法,一味坚持,到最后完全有可能南辕北辙。也有些人,自己本身不想努力,一看到哪篇文章谈快速赚钱、成功,便两眼放光。及至看完文章以后,才知道文章叨来叨去,还是强调“坚持努力”四个字。对于那些想要快速成功的人,这些鸡汤文实在是让人懒得看。这类人往往心浮气躁,不愿意沉下心来做事,当然就难以自我改善。而第一类人,是从方法论上面,批判对坚持努力的单一性强调。他们可能更注重用力的方向。这种看法很有道理。但问题是,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坚持努力依然几乎是所有人做成事情的不二法门,除非你是天才。
这两年知识付费大热,许多人在焦虑中不断购买课程,可是囤了一堆课程后,能从头学到尾的真不多。举个例子,我看到一个非常知名的英语大咖做的一个英语培训课程,学习者云集。这个课程从前到后总共20节课。第一节课学习次数显示,9.6万次,第二节,4.3万次,后面基本上依次递减,从2万左右到几千。最后一节课是6490次学习。从9.6万到6490次,百分之六左右啊。也就是说,大致比例是,第一节课有一百人次听课量的话,后面就一路下滑,到最后一节课听课量大约只有六人次左右了。这还只是听课,还没法统计到课程里面所说的各种听说读写译方法的坚持训练量。恐怕这个训练量的统计数字更不容乐观了,如果能统计清楚的话。再举一例,在某平台一个演讲家的修炼课堂,大家一开始也都是热血沸腾,报名者众多。这个课程总共有31堂课。第一课时学习次数有33.6万次,第二课时有14.9万次,之后也是基本一路递减,到最后几节课,学习次数几乎是只有一两万。如果以最后一节课学习次数2.1万为准,看看坚持到最后有多少人?——也是百分之六左右啊。我还了解到,某个知名写作训练营,报名学员最后能坚持下来、按时写文章交上作业的也只有少数。每期课程结束,真正崭露头角,坚持到底,学以致用的优秀学员,真的不多。成功的方法千千万,要想达到目的,坚持努力是必须。近年来愈来愈热的知识付费课程现象背后折射出来的基本现象,告诉我,方法固然重要,只是坚持和努力,依然稀缺;而缺了这两者,什么方法都难以灵验。
大部分人难以坚持,坚持到最后的一直是少数,这就是很多领域内成功不易的真相。
那到底为什么要坚持,坚持学习,坚持努力?
很多时候,我们说“坚持努力就会胜利”,这个论点给人感觉好像带有很大的主观成分,偏于口号式的鼓动。却不知,在很大程度上,这是一个经科学验证过的结论,而不是一碗简单的心灵鸡汤。这个结论来源于脑神经科学里面的大脑神经突触理论。
你看,图中像个球一样的就是神经元的主体部分,而伸出的细细长长的触手就是突触。一个神经元可能多达几千个突触。而图中发着红光的部分,就是两个相邻的神经元突触发生了连接。
知乎作者“学无智境”说:有很多神经元突触之间本来没有连接,但如果这些神经元一直接受外界刺激(例如学习和记忆),它们的突触就可能连接起来,甚至连接会越来越结实。而我们对于这个外界刺激的记忆就存储在这些相互连接的神经元中,称为记忆痕迹(memory trace)。
这说明脑神经是可塑的。这种可塑性可以反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的一个基本原则:重复学习可以增强记忆。脑子越用越好使就是这个道理。鲁迅说过一句话: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话,用神经突触理论来翻译一下,就是:
神经突触之间的连接本来是没有那么多的,学习的多了,神经元的连接也就更多了。当你不断地学习,你的突触之间的连接就会越来越多。而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就是学习的任督二脉,一旦打通,那么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信手拈来,熟能生巧,就是必然。
所以,在你不断学习某件事情,建立某个神经元连接,并不断强化你的神经元连接后,你以后再做这件事情,就会做得越来越得心应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做很多事情都需要去不断练习,不断坚持,不断打磨,到最后才能够臻于完美,获得成功。所以说不断坚持努力更容易走向成功,这不是简单的心灵鸡汤,而是科学结论。
科学结论是适合于所有人的。但在现实中根据这种科学结论坚持努力去做的,并不是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