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我和老公去夜市散步,那里的热闹氛围和往常有些不同。或许是天气凉爽的缘故,人流量稍显稀疏。我们像往常一样,穿梭在各个小吃摊之间,品尝着寿司、烤鱿鱼和热卤菜。本想来一杯冰爽饮料解渴,却发现心仪的饮料价格都已迈入两位数。权衡之下,我们还是选择了去商店买了两瓶瓶装饮料,既实惠又解渴。
如今的消费市场,商品价格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愈发令人费解。过去,我们遵循着“一分价钱一分货”的原则,愿意为高品质商品支付更高的价格。然而,如今的情况却大相径庭。消费者花了高价,却只能买到质量平平的商品,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
就拿我家今年上半年新换的电饭煲来说,旧电饭煲用了7 年,从不糊底,保温效果极佳,当初200 多元的价格在当时已算不菲。而新买的电饭煲,花了300 多元,是名牌产品,可一旦切换到保温模式,与内胆贴合的米饭很容易变成锅巴。对于上班族而言,这无疑是个大问题。我们常常是出门前就把米饭闷在电饭煲里,可新电饭煲的保温功能却让人头疼,不仅造成了米饭的浪费,还让人有种“大冤种”的感觉。
再看看市场上其他商品,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一些商家为了追求所谓的“高端”定位,给商品附加各种不必要的功能,却忽视了商品的基本属性。比如,一些保温饭盒,本该做好保温功能,材质安全能入口,却非要加一个带屏幕的温度显示器;水杯也一样,做好不撒不漏、易于清洗、材质安全稳定就足够了,可商家却偏要加一个需要纽扣电池供电的温度显示屏。这些附加功能不仅增加了商品的成本,还让消费者承担了不必要的开支。
消费者如今越来越精明,对商品的性价比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商家的套路却越来越深,商品的溢价部分并没有给消费者带来相应的价值提升。这种现象不仅让消费者感到寒心,也违背了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
我们期待,这种不合理的价格与质量错位现象能够早日得到改善,让物美价廉的商品重新回到消费品的主流位置,让消费者能够真正享受到高性价比的购物体验。